(一)梵語bhu^ta-kot!i。真實際極之意。即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金剛叁昧經(大九·叁七○上):“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又大智度論卷叁十二(大二五·二九七下):“實際者,以法性爲實,證故爲際。如阿羅漢,名爲住于實際。(中略)善入法性,是爲實際。(中略)實際即涅槃。”中論卷四(大叁○·叁六上):“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厘差別。”此謂涅槃即實際,而生死與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無毫厘之別。禅宗常用“實際理地”一語,表示超越斷絕一切差別妄見的平等一如之世界,或真實究竟之境地。此外,一般則轉申其義,相對于理論、空論,而以“實際”表示事實或實踐之意。[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五實際品、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九十、大乘義章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沩山靈祐章](參閱“真如”4197)
(二)唐代比丘尼。爲馬祖道一之法嗣。籍貫、年壽不詳。乃激勵俱胝和尚,使其有企慕大乘之心者。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大五一·二八八上):“俱胝和尚初住庵,有尼名實際,到庵戴笠子,執錫繞師叁匝雲:“道得即拈下笠子。”叁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去。”[禅苑蒙求卷中]
(術語)真如法性爲諸際極,故曰實際。又極真如之實理,至于其窮極,謂之實際。最勝王經一曰:“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智度論叁十二曰:“實際者以法性爲實證,故爲際。(中略)善入法性,是爲實際。”大乘義章一曰:“實際者,理體不虛,目之爲實。實之畔齊,故稱爲際。”唯識述記九末曰:“無倒究竟,無倒所緣,名爲實際。”
真實到極點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別名。 - 陳義孝編
在佛教中,“實際”一詞與法性、真如、實相、法界、涅槃等含義基本相同,指唯一絕對,常住不變的本體。實際無所不容,無處不在,一切現象都是實際的顯現,故亦名“實際海”。《大智度論》卷叁二謂:“實際者,如先說,法性名爲實,入處名爲際。”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一解釋:“實際者,理體不虛,目之爲實;實之畔齊,故稱爲際。”“際”猶邊際,在實際中指特定的範疇而言,用法與法界之“界”相同。北魏《中嶽嵩陽寺碑》雲:“化息雙林,終歸實際。”此處實際當指涅槃而言。後來,實際成了俗語中一個常用的多義詞。有時指事實,即客觀存在的事物,如丁玲《一九叁零年春上海》:“她只耽于一些幻想的美夢裏,她不願接觸實際。”有時指具體的,事實的,如魯迅《致內山嘉吉》:“在中國,版畫雖有實際應用,但所謂創作版畫尚無所知。”有時也指實踐,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辯中邊論上卷七頁雲:由無倒義,說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
二解 佛地經論七卷叁頁雲:分析推求諸法虛假;極至于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實際。
叁解 雜集論二卷九頁雲:何故複說此名實際?無倒所緣故。實者: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爲實際。過無我性,更無所求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