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Vasubandhu 。音譯婆薮槃豆、筏蘇槃豆、筏蘇畔徒、婆薮槃頭、婆修槃頭。
(一)付法藏第二十一祖。羅閱城人,姓毗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家富無子,父母乃禱佛塔求子。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後一月果産一子,即尊者婆修槃頭。年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毗婆诃菩薩爲其授戒。未師事阇夜多之前,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爲衆所歸。阇夜多欲度之,乃對衆雲(大五一·二一叁上):“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婆修槃頭聞其說,遂發無漏智,後繼阇夜多衣缽,宣通經藏,廣化衆生。行化至後那提國時,付法予摩奴羅,跏趺而逝。[付法藏因緣傳卷六、景德傳燈錄卷二]
(二)即俱舍論之作者。又作天親。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四五世紀頃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憍屍迦第二子。與其兄無著(梵Asan%ga )初于薩婆多部(有部)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毗婆沙論。四年後歸國,爲衆講毗婆沙,並作阿毗達磨俱舍論。師初抨擊大乘佛教,謂大乘非佛所說。後以無著之方便開示,始悟大乘之理,轉而信奉、弘揚大乘要義。其論著與注釋之典
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之基礎。重要著述有俱舍論叁十卷、攝大乘論釋十五卷、十地經論十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廣百論、菩提心論、叁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等四十多種。
另據現代學者之考證,著俱舍論之世親與無著之弟世親,爲同名之二人,前者爲說一切有部之論師(新世親),後者爲瑜伽行派之論師(古世親)。曆來將二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所譯“婆薮槃豆法師傳”之記載,該書以兩人爲一人,其中間部分主要爲新世親之資料,前後部分則爲古世親之資料。古世親即富婁沙富羅城憍屍迦之子、無著之弟,出家後初學說一切有部之學,後轉習大乘,其年代應在叁二○年至叁八○年頃。新世親之出生地不詳,曾以佛陀蜜多羅爲師,屬于有部,然又傾向經量部;據傳說,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羅袟底也(梵Ba^la^ditya )禮遇。其年代約在四○○年至四八○年間。俱舍論、七十真實論等書均爲新世親所著。[大唐西域記卷四、曆代叁寶紀卷九、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七、釋迦方志卷上、 E. Frauwallner: On the Date of the Buddhist Master of Law Vasubandhu, Serie Orientale Roma III,1951]
(人名)梵名婆薮槃豆,譯爲天親。新譯伐蘇畔度,譯爲世親。佛滅後九百年于印度阿踰陀國出世,造俱舍論唯識等大小論千部。西域記五曰:“伐蘇畔度菩薩,唐言世親,舊曰婆薮槃豆,譯曰天親,訛誤也。”見天親條。梵Vasubandhu。
菩薩名,或譯天親,爲無著菩薩之弟,生于佛滅後九百年間的印度阿踰陀國,造俱舍、唯識等大小乘論五百部,被號爲千部論主。 - 陳義孝編
世親又名天親,梵名Vasabandhu,音譯婆薮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公元叁八Ο至四八Ο年間。陳代真谛譯婆薮槃豆法師傳,稱他:“于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爲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 據說世親爲了取舍阿毗達摩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且隨講隨寫,著爲《阿毗達磨俱舍論》。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爲聰明論。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而大成了唯識宗。世親約于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遺留的著作很多,與唯識學有關的,計有《攝大乘論釋》十卷,《辨中邊論釋》一卷,《唯識二十論》一卷,《唯識叁十論頌》一卷,《大乘五蘊論》一卷,《百法明門論》一卷等。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