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即十善業,梵語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叁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爲。又作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爲,稱爲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梵das/a^kus/ala -karma-patha^ni )、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叁)邪淫。(四)妄語。 (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绮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悭貪。(九)嗔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爲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叁,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叁,稱爲“身叁、口四、意叁”。除意叁外之七支,稱爲七支業(口四亦稱語四)。造業之經過可分爲加行、根本與後起叁個階段,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爲根本業道。
十善十惡之說,見于大、小乘諸多經典,阿含經謂行十善將生人天世界,行十惡則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說一切有部等部派對十善十惡之果報分爲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釋,因行十惡而墮叁惡道者,爲異熟果;因殺生業而致多病短命者,爲等流果;因殺生業而遇霜雹、塵穢等害者,爲增上果。
此外,十惡系由貪、嗔、癡叁不善根中任一者之加行(預備之行爲)而起,當其顯現成爲業道,即依叁不善根中之特定者或任一而引起。十惡之中,以殺生及邪見爲最重。據新華嚴經卷叁十五稱,行十善十惡者,依善之弱強程度而得人、天、叁乘、佛果;依惡之程度而墮叁惡道,即惡性強則墮地獄,次則爲畜生,再弱則爲餓鬼;或生于人間,亦遭短命、多病及其他之不幸。十善具有止惡行善之意義,故亦稱十善戒,或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又十善爲順理之正法,故有十善正法之名。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載,修下品之十善,可爲人中之王;中品十善爲粟散王,即小國之王;上品十善爲鐵輪王,即轉輪聖王之一。據此意義而言,其王位稱爲十善位,帝王稱爲十善君;于過去修十善戒,得此功德,故稱之爲十善戒力。于天臺宗,圓教十信位之菩薩名爲十善菩薩。又據無量壽經卷下所載:(一)殺生。(二)偷盜。(叁)邪淫。(四)兩舌、惡口、妄語、绮語。(五)飲酒等稱爲五惡;反之,則稱五善。此五者同于五戒之德目,故守五戒稱五善,違反五戒則謂五惡。[長阿含經卷十五、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叁、卷四十四、正法念處經卷一、卷二](參閱“業”5494、“業道”5502)
(名數)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新雲不與取。叁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語,新雲虛诳語。五兩舌,新雲離間語。六惡口,新雲粗惡語。七绮語,新雲雜穢語。語含淫意者。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爲苦報之業因,故名曰十惡業。又雲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道。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准上可知。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爲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十善與十惡。十善見十善條。十惡見十惡條。 - 陳義孝編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叁業中所行的十種善行爲,又作十善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爲,稱爲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十惡業道即:一、殺生。一、 偷盜。叁、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绮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悭貪。九、嗔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爲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叁,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叁。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