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十無盡藏?十無盡藏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十無盡藏”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無盡藏”的解釋

  華嚴宗之教義。略稱十藏。藏,有含攝、蘊積、出生之義。華嚴宗將諸佛所說之教法分爲十種藏,以之爲菩薩修行之行法,此十藏一一含有無限之德,故稱十無盡藏。即:(一)  信藏,信者于實、德、能叁者深忍樂欲,以心淨爲性,對治不信,以樂善爲業。由此含攝出生諸德,故稱爲藏。(二)戒藏,防非名戒,叁善業爲性,止惡作善爲業。(叁)慚藏,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四)  愧藏,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五)聞藏,法藏廣多,聞慧爲性,聰敏爲業。(六)施藏,舍己惠人,無貪思爲性,破悭爲業。(七)慧藏,慧者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八)念藏,念者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之所依爲業。(九)持藏,持者受持諸佛之教法,念慧爲性,經久不忘爲業。(十)辯藏,辯者巧說教法,以慧爲性,應機爲業。

  十藏生起之次第,以信爲入法之初,是故先辨。依信起行,離過爲先,故次明戒。戒或有犯,深生慚愧,莊嚴戒行,令其光潔,故謂有二白法能救衆生過。既防離則增善品,要以博聞爲首。爲求所聞,要必舍自內外。既忘私爲法,必正慧現前。正慧既現,必須正念增明。正念既明,必須憶持令久。持既不忘,要須辯說于他,令自他二利圓滿,方爲究竟。又此十藏皆以一法界爲性。另據華嚴經孔目章卷二載,華嚴別教一乘以此十藏爲佛一代所說教法之分類。又于叁階教中,此十無盡藏之說爲其無盡藏法之根據。[舊華嚴經卷十二、新華嚴經卷二十一、華嚴經探玄記卷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無盡藏”的解釋

  (名數)功德林菩薩,于華嚴會上爲諸菩薩說十無盡藏:一信藏,二戒藏,叁慚藏,四愧藏,五聞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辯藏。見華嚴經疏二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無盡藏”的解釋

  (名數)有十種之法,各含藏無盡之法海,故名十無盡藏:一、行藏,菩薩淨信堅固,解諸法空,心不退轉,生于如來之家,增長信解,聞持一切佛法,爲衆生使所聞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薩奉持叁世諸佛無盡之淨戒,具足圓滿,無所毀犯,念諸衆生之顛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說真實之法,使離顛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叁、慚藏,菩薩憶念過去,不知慚于天,于諸眷屬備造衆惡,今爲諸佛所知而生慚,是故發露忏悔,修行梵行,欲證得菩提,爲諸衆生說真實之法,使之修慚,是名慚藏。四、愧藏,菩薩自愧往昔及諸衆生于五欲之境具行惡法,感垢穢之身,今爲諸佛所知,而生愧,是故發露忏悔,修行梵行,欲速證得菩提,爲諸衆生說真實之法,使之知愧,是名愧藏。五、聞藏,菩薩聞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之出現入滅皆能知悉,念諸衆生無有多聞,不知此一切法,我當持多聞藏證得菩提,爲衆生說之,是名聞藏。六、施藏,菩薩禀性仁慈,常行十施,無有念悔恨之心,又不求果報,但欲利益法界衆生,是名施藏,七、慧藏,菩薩智慧具足,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從業所造,悉是虛僞,無有堅固,欲使衆生知其實性,廣爲演說,是名慧藏。八、念藏,菩薩舍離癡惑,得具足念,能憶知一生乃至百千生之成住壞空一劫乃至無數劫,一切諸佛出世說諸佛名號授記修多羅等十二部經及衆會根性悉能記憶,是名念藏。九、持藏,菩薩具大威力,于諸佛所說之修多羅法,文句義理,一生受持,乃至無數生受持,及諸佛之名號劫數授記修多羅等無盡無量,皆悉受持而無忘失,是名持藏。十、辯藏,菩薩具大辯才,廣爲衆生演說諸法,一文一句,義理無盡,隨衆生之根皆使滿足,是名辯藏。見華嚴經二十。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十無盡藏”的解釋

  [出華嚴經]  藏者含攝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薩于華嚴會上爲諸菩薩演說。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門。成就無上菩提。饒益一切衆生。以其各能含攝無盡法海故。皆名爲無盡藏也。(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菩提。華言道。)一信藏謂菩薩淨信堅固。解諸法空。心不退轉。生如來家。增長信解。聞持一切佛法。爲衆生說。皆令信解。是名信藏。二戒藏謂菩薩奉持叁世諸佛無盡淨戒。具足圓滿。無所毀犯。念諸衆生顛倒破戒。我成菩提。說真實法。令離顛倒。同得此戒。是名戒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十無盡藏”的解釋

  十種含藏無盡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十無盡藏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