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英漢對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界次第初門、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四弘誓願”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一切菩薩于因位時所應發起的四種廣大之願,故又稱總願。又作四弘願、四弘行願、四弘願行、四弘誓、四弘。有關四弘願之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然各經所舉頗有出入:(一)國內一般采用六祖壇經之說,即:(1)衆生無邊誓願度,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衆生。(2)煩惱無盡誓願斷,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3)法門無量誓願學,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4)佛道無上誓願成,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願可配于苦、集、滅、道四谛,前一誓願爲利他,後叁誓願爲自利。

  (二)道行般若經卷八守行品(大八·四六五下):“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

  (叁)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所舉與道行般若經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較簡(大九·一九中):“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四)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叁上):“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五)陀羅尼雜集卷叁所舉菩薩四弘誓:(1)心如大地,謂菩薩誓願心如大地,長養衆生道芽善種,以成聖果。(2)心如橋船,謂菩薩誓願心如橋船,運渡衆生達于彼岸。(3)心如大海,謂菩薩誓願心如大海,涵育衆生,同得真源,沾于法味。(4)身如虛空,謂菩薩誓願身如虛空,包含萬物,與諸衆生平等無二,同證法性。

  (六)摩诃止觀卷十下所舉(大四六·一叁九中):“衆生無邊誓願度,(中略)煩惱無量誓願斷,(中略)法門無盡誓願知,(中略)無上佛道誓願成。”

  (七)密宗依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受菩提心戒儀等所舉(大一八·九四一中):“衆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無上菩提誓願成。”共爲五句,稱五大願,爲真言家所奉持。

  (八)日本天臺宗所誦持者: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知,無上菩提誓願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虛空藏菩薩品、無量壽經宗要、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卷五之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術語)梵語僧那,譯曰誓願。諸佛有總願別願,四弘誓願爲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以所願廣普故曰弘,自製其心故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緣四真谛而發此四願也。止觀大意謂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谛而度無邊衆生之願也。二煩惱無數誓願斷,是緣集谛,而斷無盡煩惱之願也。叁法門無盡誓願學,是緣道谛,而學無盡法門之願也。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谛,而成無盡佛道之願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衆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數誓願斷,叁法門無盡誓願知,四無上菩提誓願證。”心地觀經七曰:“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叁寶,大海劫終不退轉。雲何爲四:一者誓度一切衆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叁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Four  Great  Vows  ==  四弘誓願

1.Vow  to  take  across  the  numberless  living  beings.
2.Vow  to  cut  off  the  endless  afflictions.
3.Vow  to  study  the  countless  Dharma  doors.
4.Vow  to  realize  the  supreme  Buddha  Way.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出法界次第]  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謂衆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脫也。謂衆生未解煩惱業縛者。令其得解也。叁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謂衆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衆生未滅生死之苦者。令其滅之。而得證于涅槃也。(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叁界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 陳義孝編

【法界次第初門】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叁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次十二因緣。而辯四弘誓願者。上二卷所出法門。或是凡夫共法。或與二乘同有。並未明菩薩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門。皆是別明菩薩所行。諸佛證法。故從弘誓而辯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雖有慈悲。而並無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既不識四谛十二因緣。雖修慈悲。止是爲大福德。生梵天中。受梵王果報。此于衆生。無出世利益。豈能因慈悲。樹立弘誓之功。若是二乘。雖知四谛十二因緣。所修慈悲。但爲自調。其心欲于一世盡苦。獨入無余。既不能久處生死。荷負一切。豈能因慈悲。而起弘誓之德。今菩薩善達四谛十二因緣。憐愍一切。同于子想。故能爲衆生。久處生死。發心荷負一切。共入涅槃。是以必須大誓莊嚴。要心不退也。此四通言弘誓願者。廣普之緣。謂之爲弘。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雲願也。菩薩摩诃薩。以慈悲緣四真谛。運懷曠闊。自要其心志令一切衆生。同證四真實究竟之道。故雲四弘誓願也。菩薩若以諸法實相之慧。發此四願。即是發菩提心。萬行之本。靈覺之源。是以一切大士。由斯弘誓。曩劫修因。十方大聖。緣此四願常處生死。廣度衆生而不永滅。今明不共之法。先從弘誓爲始。意在此也

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緣苦谛而起。故纓絡經雲。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謂六道衆生。所禀陰入界身。果報既粗。有形質分段之成壞也。二變易生死。謂羅漢辟支。及大力菩薩。叁種意生身。雖無分段粗報。猶有細微因轉果移。變易生滅之所遷也。若一切未度二種生死苦者菩薩發心。願令得度故雲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此弘誓緣集谛而起。故纓絡經雲。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煩惱潤業。能招聚生死。煩惱潤業有二種。一四住地煩惱。潤分段生死業。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無明住地煩惱。潤變易生死業。能招聚變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種集者。菩薩發心。願令得解。故雲未解者令解

叁未安者令安  此弘誓緣道谛而起。故纓絡經雲。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種正助道。一偏緣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盡苦涅槃。二正緣中道實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種道者。菩薩發心。願令得安。故雲未安道者令安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弘誓緣滅谛而起。故纓絡經雲。未得滅谛。令得滅谛。今明滅谛者。即是業煩惱滅。生死苦果滅也。有二種業煩惱生死。一分段生死業。四住地煩惱。滅。則分段生死苦果滅。即二乘所得滅谛也。二變易生死業。無明住地煩惱滅。即變易生死苦果滅。諸佛及大菩薩所得。不共究竟滅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種滅谛者。菩薩發心。願令得滅。故雲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今四種弘誓所緣四谛。與前聲聞中明四谛。有半滿異。前但明半字有作四聖谛。今明滿字無作四聖谛。所以二種四聖谛合明者菩薩之道。教門不同。若是叁藏教通教。所明弘誓。但緣有作四聖谛而起。若是別教圓教。所明弘誓。通緣有作無作二種四聖谛而起。故約弘誓分別四谛。半滿異于前也 - 隋·智顗 撰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四弘誓願”的解釋

  法界次第雲四弘誓願
  一、未度者令度  度即超度也,謂衆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  解即解脫也,謂衆生未解煩惱業縛者,令其得解也。
  叁、未安者令安  安即安住也,謂衆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衆生未滅生死之苦者,令其滅之,而得證于涅槃也。 - 明·楊卓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四弘誓願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