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就諸經之內容、形式等,而將佛陀一代之教說判釋爲四類。
(一)宗愛法師所立。又稱四時教。據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大品經遊意等載,系依頓教、漸教、不定教等叁教中之漸教再立四種。即:(一)有相教,指佛陀于初成道十二年中所說之小乘叁藏,屬于“見有得道”之旨。(二)無相教,指佛陀自成道十二年後至說法華經以前之期間所說諸般若經,屬于“見空得道”之旨。(叁)同歸教,指佛陀宣說法華經期間所說“會叁歸一”、萬善悉向菩提等之旨。(四)常住教,指佛陀最後于娑羅雙樹間所說之涅槃經,即“佛性常住”、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之旨。
然據華嚴經疏卷一載,四時教由劉宋之岌法師判立;而另據法華經玄義卷十上載,虎丘山之岌師僅判立有相、無相、常住等叁時教,華嚴宗四祖澄觀亦謂武丘山之岌法師判立叁時教。准此而言,劉宋之岌法師與虎丘山之岌師爲同一人;然果爾如此而衡之常理,則亦無相同之一人而作兩種判教之理。由是可推知岌法師所立者爲叁時之說,宗愛即基于其說再立四教。又今雖于宗愛之事迹不詳,然知四教判釋在南朝十分盛行,爲諸法師采用,如莊嚴寺之僧旻即接受此說。
(二)北齊大衍寺之昙隱所立。又稱四宗教、四宗。據華嚴五教章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一等載,即:(一)因緣宗,說六因、四緣之義,主張諸法皆各有其體性,如小乘說一切有部之宗旨。(二)假名宗,說諸法悉皆虛假而無實性,如成實論、經量部之宗旨。(叁) 不真宗,說諸法皆空,假立之名相亦然,如諸大乘般若經之經義。(四)真宗,說如來藏性之緣起,主張佛性平等、法界自在,如涅槃、華嚴等諸經之經義。
另有數種四宗教之判釋,內容與昙隱之說相同。如法華經玄義卷十上載,光統律師立因緣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等四宗。淨影寺慧遠于大乘義章卷一判有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顯實宗等四宗。
(叁)梁代光宅寺之法雲所立。又稱四乘教。據華嚴五教章卷一載,即:聲聞乘教、緣覺乘教、菩薩乘教之叁乘教,與一乘教合爲四教。叁乘教指佛陀演說法華經以前之教法,屬于權教,一乘教則指法華經之一乘教法,屬于實教。
另據法華經玄義卷十上載,法雲與僧柔、慧次等諸師皆判立頓、漸、不定之叁教,而于漸教之中廣說五時教判,然未曾見及四乘教之名稱。今謂法雲立四乘教,或系依其法華經義記卷四之說法而附會者。茲列舉其文如下(大叁叁·六一九上):“叁種寶車,即是羊、鹿、牛車,即譬昔日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叁學人究竟果;珍寶大車,平等種,無叁種差別,即譬今日法華經中,爲衆生受記同得佛果。”[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參閱“叁車四車”557)
(四)梁代真谛叁藏所立。據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一載,即:(一)四谛教,指阿含經,闡說四谛之旨。(二)無相教,指諸般若經,闡說諸法皆空之旨。(叁)法相教,指楞伽經等,分別諸法緣起之相狀。(四)觀行教,指華嚴經等,闡說證入法界之觀行。
然據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載,此四教系隋代笈多叁藏所立,而真谛之教判則爲頓、漸之二教。另據華嚴經疏卷一載,真谛所立者爲轉輪、照輪、持輪之叁輪。故推斷上記之四教並非真谛之教判。[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
(五)隋代天臺宗智顗大師所立。分爲化法、化儀二種:(一)化法四教,佛陀教化衆生之教法內容可大別爲藏、通、別、圓等四教。(二)化儀四教,佛陀教導衆生之方式有頓、漸、秘密、不定等四教。[天臺八教大意、止觀義例卷上](參閱“化法四教”1325、“化儀四教”1327)
(六)新羅元曉所立。據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載,即:(一)叁乘別教,指四谛、緣起等經,即對叁乘之人說人空之理;僅說人空之理,故謂之別。(二)叁乘通教,指般若、深密等經,爲叁乘之人說人、法二空之理;人、法二空俱談,故謂之通。(叁)一乘分教,指璎珞、梵網等經,獨爲一乘之人說部分之普法。(四)一乘滿教,指華嚴等經,爲一乘人說全部之普法。
(七)唐代靜法寺之慧苑所立。據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載,即:(一)迷真異執教,指迷惑于諸外道之說,于此廣起異執,如印度、西域等地之九十五種外道,與我國之孔孟、老莊等學說。(二)真一分半教,指小乘諸部派之教義,彼等于真如的隨緣與不變之二分中,僅說部分凝然不變之義,故謂之真一分。又僅說人空所顯之理,故謂之半教。如小乘說一切有部、多聞部所說之“叁無爲”,或分別論者所說之“四無爲”。(叁) 真一分滿教,指瑜伽、唯識等論所說之旨,雖明了人、法二空,然所彰顯之真性仍僅屬凝然不變之義而未能達顯隨緣之義。(四)真具分滿教,分爲理事無礙門與事事無礙門,前者指維摩、仁王、法華、涅槃等經之教義,後者指華嚴一乘之教義。二門所說,皆具足真如之不變、凝然二義。惟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四對慧苑之教判有所非議,謂教判中不應列入外道之邪說,且所謂半滿、分滿等語亦欠妥當。[宋高僧傳卷六]
(名數)四教種種不同。
1.指化法四教,即叁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以上藏通別圓四教,是化益衆生的法門,故名爲化法。見化法四教條。2.指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衆生的儀式,故名爲化儀。見化儀四教條。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