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四戒?四戒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四戒”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戒”的解釋

  即四種防非止惡之律儀。有數種說法:(一)指比丘之殺、盜、淫、妄等四波羅夷戒。(參閱“波羅夷”3442)

  (二)據大乘義章卷十之叁聚戒義、華嚴孔目章卷叁業稠林章等載,即:(一)別解脫戒,又作別解脫律儀。謂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口不爲妄語、绮語、惡口、兩舌,分別遠離此等諸惡,得解脫自在。(二)定共戒,又作靜慮律儀。謂修習禅定入于發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之定時,身自生戒體,不犯身、口之惡,則戒與定俱發。(叁)道共戒,又作無漏律儀。謂聲聞之人入于見道、修道位證得無漏道時,自然持身、口之戒,則戒與道俱發。(四)斷戒,又作斷律儀。謂于“未至定”中之九無間道俱生定共戒、道共戒,能永斷欲纏之惡戒及其惡戒能起之惑;亦即斷除貪、嗔、癡等煩惱而成道果。[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九、俱舍論卷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末表無表色章]

  (叁)據雜阿毗昙心論卷八、俱舍論卷十八等載,即:(一)希望戒,謂希望生于天及其余之善處而持戒。(二)恐怖戒,謂畏于自責、他責,懼于受罰、惡趣、不活、惡名而持戒。(叁)順覺支戒,謂隨順七覺支(七菩提分),而莊嚴其心堅持禁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能離煩惱之垢。上述前叁戒爲不清淨有漏戒,後一戒爲清淨無漏戒。

  (四)指十善戒中之前四戒,即:不殺群生、不盜、不愛他人婦女、不妄言兩舌。與四波羅夷戒相當。此說出自六方禮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戒”的解釋

  (名數)一解脫戒,自戒師以如法之作法而受戒,于身中發得戒體,解脫身口之惡業者,就此而生沙彌比丘等之差。二定共戒,入色界四禅定則身自生戒體,而有防非止惡之功能者。叁道共戒,于見道以上證得無漏道,則與無漏道共生防非止惡之戒體者。四斷戒,斷貪嗔癡等而成道果,故名斷戒。見華嚴孔目章。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四戒”的解釋

  [出華嚴孔目]  一解脫戒謂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則自然遠離惑業之縛而得自在。是名解脫戒。二定共戒謂因修習禅定。發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定俱發。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皆色界天也。)叁道共戒謂聲聞之人。于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道俱發。是名道共戒。(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修道即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也。)四斷戒謂斷貪嗔癡等煩惱。得成道果。是名斷戒。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四戒”的解釋

  以戒分之爲四者:
  一、解脫戒  由戒師以如法之作法,受戒身中,發得戒體,解脫身口之惡業,就此生沙彌比丘等之差。
  二、定共戒  入色界四禅定,則自身生戒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
  叁、道共戒  于見道以上,證得無漏道,則與無漏道,生防非止惡之戒體。
  四、斷戒  斷貪嗔癡等,而成道果也。 - 明·楊卓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四戒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