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四十八輕戒?四十八輕戒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四十八輕戒”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十八輕戒”的解釋

  爲梵網經所說之大乘菩薩戒;系相對于“十重戒”而立之四十八種輕戒。略稱四十八輕。爲道俗七衆所共同受持。輕戒,指爲防犯輕垢罪所製定之戒條;而各種不同之經論亦有依輕垢罪之梵語dus!kr!ta,音譯爲突吉羅,或意譯爲失意罪、惡作。此外,諸經典對于輕戒數目之記述亦不同,菩薩內戒經及昙無谶譯之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卷五舉出四十二種,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舉出四十四種,菩薩善戒經舉出五十種,優婆塞戒經卷叁舉出二十五種,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舉出叁十八種。其中,地持經、瑜伽師地論、善戒經叁者所說戒相較爲一致,其余則多有出入。茲依天臺宗智顗大師所著菩薩戒義疏卷下四十八輕戒之命名,略釋之:

  (一)不敬師友戒,又稱輕慢師長戒、不敬師長戒、敬事師長戒、不得憍慢師長戒、敬事尊長戒。謂應謙卑、敬讓師長、善友,見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學、同行、同見等,應禮拜問訊,不生憍慢、癡嗔之心。(二)飲酒戒,又稱不飲酒戒、不得飲酒戒。以飲酒能使人放逸,易生無量之過失,故製此戒。(叁)食肉戒,又稱不食肉戒、不得食肉戒。謂爲不使大慈悲佛性之種子斷絕,故不得食用一切肉類;然若身患重病,以之作爲藥用,則不在此限。(四)食五辛戒,又稱不食五辛戒、不得食五辛戒。謂禁止食用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蕖等五種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礙行持修道。(五)不教悔罪戒,又稱不舉教忏戒、舉罪教忏戒、不教悔戒、不得不教悔罪。謂有過失即應忏悔,否則益發增長其過失。(六)不供給請法戒,又稱不教請法戒、住不請法戒、供師請法戒、不供給不請法戒、不得不供給請法戒。謂對于法師、同學等,應殷勤禮拜供養,供給飲食、床座、醫藥等一切所須,並常聽聞其說法。(七)懈怠不聽法戒,又稱不聽經律戒、不能遊學戒、聽法咨受戒、不聽法戒、不得懈怠不聽法戒。謂不應懈怠于聽受經律。(八)背大向小戒,又稱不背大乘戒、不得背大向小戒、背正向邪戒。謂不得違背大乘經律,反而受持小乘、外道之經律。(九)不看病戒,又稱不瞻病苦戒、瞻給病人戒、不得不看病戒。謂若見病者,應予看護療養。(十)畜(蓄)殺衆生具戒,又稱畜諸殺具戒、畜殺生具戒、不畜殺具戒、不得畜諸殺具戒。謂不得蓄集刀杖、弓箭、矛斧、羅網等殺生之器具,否則障阻慈悲之行。(十一)國使戒,又稱通國入軍戒、通國使命戒、不通國使戒、不得故作國賊戒。即禁止通敵做叛國賊。(十二)販賣戒,又稱傷慈販賣戒、惱他販賣戒、不惡販賣戒、不得作販賣戒。謂禁止營利、販賣六畜等,否則有損慈悲之心。(十叁)謗毀戒,又稱無根謗人戒、無根謗毀罪、不毀良善戒、不得無根謗毀戒。系禁止虛構事端毀謗他人。(十四)放火燒戒,又稱放火損燒戒、放火損生戒、不辄放火戒、放火戒、不放火損燒戒。謂不妄燒山林及一切有主之物等。(十五)僻教戒,又稱法化違宗戒、不僻教授戒、不得邪僻教他戒。指應教化外道、惡人等,使其受持大乘教律。  (十六)爲利倒說戒,又稱惜法規利戒、貪財惜法戒、無倒說法戒、倒說法戒、不得惜法規利戒。指講經說法之時,不得爲財利之故,而顛倒經律文字之真義,以免毀謗佛法僧叁寶。(十七)恃勢乞求戒,又稱依官強乞戒、依勢惡求戒、不橫乞求戒、惡求戒、不得依勢乞求戒。謂不得爲自身財利、名譽之故,攀附權勢,仗勢強取他人財物。(十八)無解作師戒,又稱無知爲師戒、虛僞作師戒、不詐作無師戒、無所知爲他師戒、不得無知解作師授戒。指未通解戒律之因緣者,不得妄作他人之師。(十九)兩舌戒,又稱鬥謗欺賢戒、鬥诤兩頭戒、不鬥兩頭戒、離間語戒、不得兩舌戒。謂不得造作離間他人之言語。  (廿)不行放救戒,又稱不能救生戒、不救存亡戒、放救報恩戒、放生戒、不得不救衆生苦戒。謂見六道衆生之苦,應予放生、救濟之。(廿一)嗔打報仇戒,又稱無慈酬怨戒、不忍違犯戒、忍受違犯戒、以嗔報戒。謂禁止怨仇報複,否則非但有傷慈悲、忍辱之心,複更冤冤相結,仇怨無窮。(廿二)憍慢不請法戒,又稱慢人輕法戒、下心受法戒、憍不受法戒。謂不得自恃聰明、富貴等,而輕慢先學之法師,懈怠于從其咨受經律。(廿叁)憍慢僻說戒,又稱輕新求學戒、輕蔑新學戒、好心教授戒、慢心倒說戒。謂對于新學者前來咨問經義時,不得輕蔑、憍慢之。(廿四)不習學佛戒,又稱怖勝順劣戒、不專異學戒、習學異道戒。指不學習佛教正法,反而學習異學外道之教法、儀則等,即已違背出離之要道。(廿五)不善和衆戒,又稱善禦衆物戒、爲主失儀戒、用叁寶戒。指爲衆之主者,應以慈心消弭衆人之鬥诤,並善于守護叁寶之物。(廿六)獨受利養戒,又稱待賓乖式戒、領賓違式戒、主客同利戒、不差僧次戒。謂若有新到之客僧,先住之舊僧不應獨受利養,而應禮拜迎接,供給房舍、臥具、飲食等。(廿七)受別請戒,又稱受他別請戒、不受別請戒。謂衆僧若各別受請,則施主不請十方僧,如是易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廿八)  別請僧戒,又稱故別請僧戒、自別請僧戒、別請戒、不別請僧戒。謂道俗菩薩、施主等若齋請僧衆,應次第而請,始不失平等心。(廿九)邪命自活戒,又稱惡損生戒、邪命養生戒、不作邪命戒。即禁止不由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營生,如販賣女色、占蔔吉凶等邪命之法。(卅)不敬好時戒,又稱違禁行非戒、詐親害生戒、不作邪業戒。指于叁齋月、六齋日等,應恭敬神、佛、長老,不行非法邪妄之事。(卅一)不行救贖戒,又稱見厄不救戒、不救尊厄戒、救贖危苦戒。謂見有外道惡人販賣佛菩薩像、經卷、僧尼,乃至發心修菩薩道之行人等,皆應盡力救贖。(卅二)損害衆生戒,又稱畜作非法戒、橫取他財戒、不畜損害戒、畜非法器戒。系禁止有損慈悲之事,如販賣刀箭等殺具、畜養貓狗、因官形勢求覓錢財等六事。(卅叁)邪業覺觀戒,又稱觀聽作惡戒、虛作無義戒、不行放逸戒、鬥戰嬉戲戒。謂鬥戰、嬉戲、蔔筮等,有亂正道,皆非正業,故不宜觀聽。  (卅四)暫念小乘戒,又稱堅持守心戒、退菩提心戒、不念余乘戒、退心戒。謂若起一念二乘外道之心,即退失菩提心,故禁製之。(卅五)不發願戒,又稱不發大願戒、發願希求戒、不發誓願戒。謂菩薩應經常願求勝事,若不發願,則求善之心難遂,故製此戒。  (卅六)不發誓戒,又稱不起十願戒、不生自要戒、作誓自要戒、不誓堅固心戒、不發大誓戒。謂初修行者心意較弱,宜須防範,故須發十大願,以期戒行清淨;若不發十大願,則犯此戒。(卅七)冒難遊行戒,又稱故入難處戒、隨時頭陀戒、不入難處戒。謂修苦行乃至夏坐安居,皆不得入虎穴、蛇窟等易生危難之處。(卅八)乖尊卑次序戒,又稱衆生乖儀戒、坐無次第戒、尊卑次第戒、次第戒。謂座位之次第須依尊卑次序,不可乖違儀節。(卅九)不修福慧戒,又稱應講不講戒、不行利樂戒、福慧攝人戒、布施受戒。謂福、慧應並修,除建立僧房、佛塔等,尚須經常讀誦、講說經律,教化衆生。(四十)揀擇受戒戒,又稱受戒非儀戒、攝化漏失戒、不擇堪受戒、簡授戒。謂不以惡心、嗔心摒棄有心受戒者,除犯七逆罪者外,皆得以導之受戒。(四一)爲利作師戒,又稱無德詐師戒、惡求弟子戒、具德作師戒、爲利授戒。謂不得爲名聞、利養之故,貪利于弟子,訛解經律,並爲之授戒。(四二)爲惡人說戒戒,又稱非處說戒戒、說戒簡人戒、言人說戒。惡人,此處指未受菩薩戒者,此種人徒然沈浮生死而未遇佛法僧叁寶,與木石無異,若于正式受戒之前即預先爲其說戒,則恐其將來受戒時,心念散漫輕忽,不知殷重。(四叁)無慚受施戒,又稱故毀禁戒戒、故違聖禁戒、不故毀犯戒、破戒受施戒。謂毀犯正戒而無慚愧心者,與畜生、木頭無異,爲佛法中之賊,不得受施主供養。(四四)不供養經典戒,又稱不敬經律戒、不重經律戒、供養經典戒、不供養戒。謂應受持、誦讀、書寫、供養經典。(四五)不化衆生戒,又稱不化有情戒、悲心唱導戒、不教化衆生戒。謂應教化一切衆生,使其發菩提心,盡受叁歸十戒。(四六)說法不如法戒,又稱說法乖儀戒、敬心說法戒。謂說法、聽法皆應遵照行儀。(四七)非法製限戒,又稱非法立製戒、不立惡製戒、憍慢破法戒。謂國王、百官不應妄設規定,限製叁寶,破滅佛法之戒律。(四八)破法戒,又稱自壞內法戒、自破內法戒、愛護正法戒、破法因緣戒、令他得損惱戒。謂僧團之內,若有犯罪者,應依內法懲治,不應向白衣外人說其罪情,令遭王法懲治;否則即犯此戒,有失護法之心。

  四十八輕戒與十重禁戒皆爲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之心地法門,自過去七佛爲始,乃至叁世之諸佛、菩薩等,皆廣爲念誦,故國王、百官、群臣、比丘、比丘尼、善男信女等一切大衆皆應受持,若常誦讀、解說、書寫,則得見千佛,生于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又違犯十重禁戒即構成波羅夷罪,據鸠摩羅什譯之梵網經卷下第四十一輕戒經文記載,應于佛菩薩形像前忏悔,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禮叁世千佛,若見佛來摩頂或見光見華等好相,便得滅罪,否則雖行忏悔亦無濟于事。若犯四十八輕戒即構成輕垢罪,應行“對首忏悔”,便得滅罪。據明曠之梵網經疏刪補卷下記載,應禮請可滅除惡罪之菩薩僧爲忏悔主,專心發露忏悔。又據四分羯磨之六聚忏記載,對一人以上四人以下之修行僧秉陳事實、忏悔罪業之法,稱爲對首忏悔,依罪之輕重決定人數之多少。此外,四十八輕戒之受戒方式又分自誓受、師師相授二種,有關之受戒方法、規定等,皆詳載于鸠摩羅什譯之梵網經卷下第二十叁憍慢僻說戒之經文中。[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法藏)卷四、卷五、卷六、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義寂)卷下、梵網經古迹記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智周)卷四、注梵網經卷中、卷下、菩薩戒義疏鈔卷下、天臺菩薩戒義疏見聞卷七、天臺菩薩戒義記補接鈔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紀要卷二、卷叁、淨土教の起原及發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十八輕戒”的解釋

  (名數)見戒條。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四十八輕戒”的解釋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第一、不輕師友戒。
  第二、飲酒戒。
  第叁、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第七、懈怠不聽法界。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殺衆生具戒。
  第十一、國使戒。
  第十二、販賣戒。
  第十叁、謗毀戒。
  第十四、放火梵燒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爲利倒說戒。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第十九、兩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第二十一、嗔打報仇仇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第二十叁、憍慢僻說戒。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衆戒。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叁十、不敬好時戒。
  第叁十一、不行救贖戒。
  第叁十二、損害衆生戒。
  第叁十叁、邪業覺觀戒。
  第叁十四、暫念小乘戒。
  第叁十五、不發願戒。
  第叁十六、不發誓戒。
  第叁十七、冒難遊行戒。
  第叁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叁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揀擇授戒戒。
  第四十一、爲利作師戒。
  第四十二、爲惡人說戒戒。
  第四十叁、無慚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衆生戒。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製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此十重四十八輕,爲無上菩提之真因,有叁聚之別:
  一、攝律儀戒  謂惡無不離,因中謂之斷德,果上證法身佛。
  二、攝善法戒  謂善無不修,因中謂之智德,果上證報身佛。
  叁、饒益有情戒  謂無一衆生不度,因中謂之恩德,果上證應身佛也。 - 明·楊卓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四十八輕戒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