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四威儀?四威儀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四威儀”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威儀”的解釋

  梵語catur-vidha^  i^rya^-patha^h!,巴利語catta^ro  iriya^-patha^  。指行(梵gamana  ,巴同)、住(梵stha^na  ,巴t!ha^na  )、坐(梵nis!adya^  ,巴nisajja^  )、臥(梵s/aya,s/ayana  ,巴sayana  )四種威儀。爲比丘、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儀則,亦即日常之起居動作須謹慎,禁放逸與懈怠,以保持嚴肅與莊重。佛教中之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一般以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爲重要。

  關于四威儀之法規定製,于各經論及諸師多有戒製,茲就行、住、坐、臥四者而論:

  (一)行:據道宣之教誡律儀載,行走之時,不得垂手及左右顧視,必須直視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蟲蟻及急行,並不得與女子、醉酒者同行等。據大明叁藏法數卷十八載,修道者于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叁昧,如法而行。此外,于一定區域內反覆往返之行走,稱經行,

系于飲食之後所行,藉以資養身心。

  (二)住:據教誡律儀之在師前立法條載,不得直立于師前後,不得距離太近或太遠,並不得立于高處、上風處,必須側立于師之額角七尺許處。據大明叁藏法數卷十八載,修道者非時不住,于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叁寶,贊歎經法,廣爲人說,思惟經義,此爲如法而住。又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舉出鬧門間、屠殺處、祠祀處、橋下、橋頭、四徼道、空閑處等七地,爲惡鬼之住處,故不宜居住。



  (叁)坐:據教誡律儀載,未喚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時腳未著地,則不得坐等。據大明叁藏法數卷十八載,修道者跏趺宴坐,谛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此爲如法而坐。又大比丘

叁千威儀卷上載,不得與女人連席而坐,于床上時,不得思念歎息世間事等。在佛教中,坐時必須陳敷坐具,通常皆用結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若疲勞時,可伸展一腳,但不得舒展兩腳。然于密教,尚有多種坐法之說。

  (四)臥:據教誡律儀、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等載,臥時必須敷鋪臥具,並以右手爲枕,右脅向下,左手伏左膝,兩足相疊,面當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體、思惟惡事等。據大明叁藏法數卷十八載,修道者非時不臥,爲調攝身心乃暫臥,臥時右脅而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此爲如法而臥。

  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五舉出,仰臥爲阿修羅之臥法、伏臥爲餓鬼

之臥法、左脅臥爲貪欲人之臥法,叁者應製止,僅准許右脅臥;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不在此限。又右脅臥受到認許,乃因佛陀入滅之際,系頭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脅臥,故以此式爲最上之臥法。上記之行、住、坐、臥四威儀,加上語、默二項,則爲“六作”。

  此外,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載,于行、住、坐、臥間,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念念不舍,稱爲正定業。[中阿含卷十一頻鞞娑邏王迎佛經、菩薩善戒經卷五、卷八、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二、十誦律卷四十五、五分律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叁之四、摩诃止觀卷二之二、南海寄歸傳卷叁](參閱“經行”555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威儀”的解釋

  (名數)行住坐臥四種之作法也。見威儀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威儀”的解釋

  (名數)一行,二住,叁坐,四臥。此四者各有儀則不損威德,謂之四威儀。菩薩善戒經五曰:“威儀苦者名身四威儀:一者行,二者住,叁者坐,四者臥。菩薩若行若坐,晝夜常調惡業之心。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所住內外若床若地若草若葉,于此四處常念供養佛法僧寶。”釋氏要覽下曰:“經律中皆以行住坐臥名四威儀,其他動止,皆四所攝。”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四威儀”的解釋

  [出菩薩善戒經]  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于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爲四威儀也。一得謂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叁昧。如法而行也。(梵語叁味。華言正定。)二住謂修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叁寶。贊歎經法。廣爲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叁寶者。佛實。法寶。僧寶也。)叁坐謂修道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四威儀”的解釋

  行、住、坐、臥。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四威儀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