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之生、住、異、滅等四相。又作四有爲、四有爲相、四本相。屬心不相應行法。
(一)小乘說一切有部之說:據發智論卷二、大毗娑沙論卷叁十八、卷叁十九、俱舍論卷五等載,一切有爲法均爲無常,雖由于因緣力,從未來位生至現在位,然瞬間即滅,而成爲過去位。此種成爲過去位之現象,稱爲落謝、謝滅。此生滅變遷之有爲法,流轉于未來、現在、過去等叁世中。
(1)生(梵ja^ti ),又作生相,即有爲法從未來位生至現在位。(2)住(梵sthiti ),又作住相,即有爲法安住于現在位。(3)異(梵anyatha^tva ),又作異相,即有爲法于現在位變異、衰損。(4)滅(梵anityata^ ),又作滅相,即有爲法從現在位滅轉至過去位。然增一阿含經卷十二、出曜經卷一等,則僅說生、老、死等叁有爲相。
一切有爲法皆具上記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體亦爲有爲法,故須另有令其生、住、異、滅之法,即生生、住住、異異、滅滅四者,稱爲隨相、小相。相對于此,生、住、異、滅則稱本相、大相。蓋有爲法之生成,必須具有九法,即法之自體,及四本相、四隨相,此九法同時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隨相之作用,則僅及于各個之本相一法,稱爲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續而永無差誤。
有部主張刹那生滅,故四相于一刹那間俱有,亦即六因、四緣之因緣和合時,當生起生相乃至滅相。然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八,就上記之四相而稱爲刹那有爲相、細有爲相、勝義谛有爲相;反之,就一期相續有爲相,稱爲分位有爲相、粗有爲相、世俗谛有爲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壯之住相、諸根衰損之老相、死時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經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稱爲一期四相、粗四相。[法華經卷一序品、順正理論卷十叁、阿毗達磨顯宗記卷七]
(二)小乘經部之說:據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八、卷叁十九、俱舍論卷五等載,經部就諸法之相續而假立四相,故主張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過未有體、四相實有說,並駁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緣而生起諸法之說,謂諸法之生起非僅藉因緣力。
(叁)小乘其余諸部之說:據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八載,譬喻者謂四相假立;分別論者謂四相無爲;法密部以生、住、異等前叁相謂有爲,以滅相謂無爲;相似相續沙門謂色之四相爲色,心之四相爲心;正量部則以色法爲一期相續,聲、香、味、觸等心、心所法爲刹那生滅;法上部、賢胄部、犢子部、密林山部等說法與正量部相同,惟其內容不詳。[異部宗輪論、成唯識論卷七、成實論卷七不相應行品、二十唯識述記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說: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識論卷二等記載,法相宗亦主張“四相假立,過未無體”。就刹那而言,有爲法依因緣之力,由本無而今有,乃屬暫有還無者,爲表示異于無爲而假立四相。以本無今有,故稱有位爲“生”,暫停于生位即稱“住”,住位前後之變異即稱“異”,以暫有還無,故稱滅時爲“滅”。其中,生、住、異叁者爲“有”,同屬現在;滅爲“無”,則屬過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稱爲生;後無,稱爲滅;已生而相似相續,稱爲住;住之相續轉變,稱爲異。又無論刹那或一期,皆以前叁相爲現在,滅相爲過去,然有部主張未來有體,遂以生相爲未來,滅相爲現在。
(五)叁論宗之說:僅立生、住、滅叁相。謂萬物皆各有其有爲相。[十二門論觀相門]
(六)大乘起信論卷中之說:爲顯示始覺還滅之分齊,而將不覺流轉門之順序寄與四相。即于叁細六粗之九相中,以業相寄與生相,以見相、境相、智相、相續相寄與住相,以執取相、計名字相寄與異相,以起業相寄與滅相,依此而顯示其粗細之相。
(七)釋摩诃衍論卷叁之說:(1)生相,根本無明薰染本覺時所生起之獨力業相、獨力隨相、俱合動相等叁種細相稱爲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叁相之住位稱爲住相,有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等四種。(3)異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鈍而生起我執,散動身、口之業,有執取相、計名字相。(4)滅相,次于異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諸業而受苦果,有起業相、業系苦相。
此外,中觀學派則以不生不滅總破一切法,認爲所謂生滅者,均系虛妄分別,爲戲論之産物。(參閱“有爲”2445 )
(二)對有爲法之四種觀相。(一)自性相,觀有爲法其自性之相,對境如翳,能見如星,識體如燈,皆瞬息幻滅。(二)著所住味相,對所依住之器世間味著之相,此爲顛倒之見著于顛倒之境,故觀其如幻。(叁)隨順過失相,隨順無常身、苦受等過失之相,故觀其畢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隨順出離相,觀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所有,如夢、如電、如雲,而隨順無我之出離道。[金剛般若論卷下、金剛經疏論纂卷下、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七]
(叁)指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衆生對個體心身所錯執之四種相。又作四見、我人四相、識境四相。即:(一)我相,謂衆生于五蘊法中,妄計我、我所爲實有。 (二)人相,謂衆生于五蘊法中,妄計我生于人道爲人,而異于其余諸道。(叁)衆生相,謂衆生于五蘊法中,妄計我依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四)壽者相,謂衆生于五蘊法中,妄計我受一期(從生至死)之壽命,長短不一,因人而異。
(名數)表彰有爲法之事體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叁異相,衰事物也。四滅相,壞事物也。有此四相者爲有爲法。無此四相者爲無爲法。俱舍論五曰:“頌曰:相,謂諸有爲生住異滅性。論曰:由此四種是有爲相,法若有此,應是有爲。與此相違是無爲法。此于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爲異,能壞爲滅。”小乘有部謂離所相之法,則有能相之別體,成實及大乘,謂此四相唯爲有爲法變異之差別,非有所相與能相之別體。因之有部之四相,爲實法,成實及大乘之四相爲假法。
(名數)生住異滅也。名四有爲。見有爲條。
1.生相、住相、異相、滅相。生相即由無而有;住相即成長之形;異相即衰老變壞;滅相即最終滅亡。此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息,此滅彼生,此生彼滅。2.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見我人四相條。 - 陳義孝編
自正。正他。能隨問答。善解因緣義 - 唐·李師政 撰
瑜伽叁卷八頁雲:雲何建立生、老、住、無常?謂于一切處,識相續中一切種子相續,俱行建立,由有緣力故。先未相續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爲相。卽此變異性,名老有爲相。此複二種:一、異性變異性,二、變性變異性。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由有不相似生故,立變性變異性。卽此生已,唯生剎那隨轉,故名住有爲相。生剎那後,剎那不住,故名無常有爲相。如是卽約諸法分位差別,建立四相。
二解 成唯識論二卷一頁雲:複如何知諸有爲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叁有爲之有爲相,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爲證不成。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卽色心故。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若有爲相,異所相體;無爲相體,應異所相。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爲無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應無爲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花,非實有性;生名爲有,甯在未來,滅名爲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甯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然有爲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爲,假立四相。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卽說爲住。住別前後,複立異名。暫有還無,無時名滅。前叁有故,同在現在。後一是無,故在過去。如何無法與有爲相?表此後無,爲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故此四相于有爲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此依剎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已相似相續名住,卽此相續轉變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叁解 如諸有爲相中說。 - 朱芾煌
言生滅之相者,有四種相,謂生、住、異、滅也。
一、生相 有爲法之現起名生,本無而今有之現相也。
二、住相 于法體現在暫時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暫停之現相也。
叁、異相 于住位上,續續變異,住別前後之現相也。
四、滅相 謂有爲法之現法滅,而入過去之相,即暫有還無之相也。 - 明·楊卓
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的生、住、異、滅等四相,此又作四有爲、四有爲相。《成唯識論》卷二等記載,唯識宗主張“四相假立,過未無體”。就刹那而言,有爲法依因緣之力,由本無而今有,乃屬暫有還無者,爲表示異于無爲而假立四相。以本無今有,故稱有位爲“生”,暫停于生位即稱“住”,住位前後之變異即稱“異,以暫有還無,故稱滅時爲“滅”。其中,生、住、異叁者爲“有”,同屬現在;滅爲“無”,則屬過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稱爲生;後無稱爲滅;已生而相似相續,稱爲住;住之相續轉變,稱爲異。又無論刹那或一期,皆以前叁相爲現在,滅相爲過去。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