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卷十叁謂,諸法之善與不善可由勝義、自性、相應、等起四種因素決定。其中之四種善,即:(一)勝義者,又作真實善。謂真解脫,即涅槃。涅槃爲最極安穩,衆苦永滅。(二)自性善,謂不藉余緣,其體性自善;指慚、愧,與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此五法不待相應及等起而自爲善。(叁)相應善,又作相屬善、相雜善。指其他信勤等善法,因其須與上述五法相應始爲善,故稱相應善。(四)等起善,又作發起善。謂身、語二業,因其乃由前述之自性善與相應善等起而爲善,故稱等起善。[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參閱“四種不善”1795、“善”4873)
(名數)詳見善惡條之附錄中。
如善法差別中說。 - 朱芾煌
諸法之善與不善,可由勝義、 自性、相應、等起四種因素決定。四種善,即:一、勝義善,又作真實善。謂真解脫,即涅槃。涅槃爲最極安穩,衆苦永滅。二、自性善,謂不藉余緣,其體性自善;指慚、愧,與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此五法不待相應及等起而自爲善。叁、相應善,又作相雜善。指其他信、勤等善法,因其須與上述五法相應始爲善,故稱相應善。四、等起善,又作發起善。謂身、語二業,因其由前述之自性善與相應善等起而爲善,故稱等起善。見《俱舍論》卷十叁。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