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隨煩惱?隨煩惱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佛學次第統編、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隨煩惱”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隨煩惱”的解釋

  梵語upakles/a^,巴利語  upakkilesa。指隨根本煩惱而起之煩惱。與“根本煩惱”相對稱。又作隨惑、枝末惑。據俱舍論卷二十一載,隨煩惱有二義:(一)指隨心生起而惱亂有情之一切煩惱。(二)指依根本煩惱而起之其他煩惱。書中共舉出十九種隨煩惱,並總括爲叁類,即:(一)大煩惱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二)大不善地法,指無慚、無愧。(叁)小煩惱地法,指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等十種,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惡作。

  據成唯識論卷六載,隨煩惱指根本煩惱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種法,可分爲叁類,故又稱“叁隨煩惱”。即:(一)小隨煩惱,相對于俱舍論之小煩惱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種;此十種煩惱各別而起,故稱小隨煩惱。(二)中隨煩惱,相對于俱舍論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無慚、無愧;此二種煩惱遍于一切之不善心,稱爲中隨煩惱。(叁)大隨煩惱,相對于俱舍論之大煩惱地法而立,指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此八種煩惱遍于一切染汙心,而輾轉與小、中隨煩惱俱生,故稱大隨煩惱。[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叁、品類足論卷一、成實論卷十隨煩惱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華嚴經疏鈔卷叁十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隨煩惱”的解釋

  (術語)又曰隨惑。俱舍論有二義:一名一切之煩惱。以一切之煩惱,皆隨逐于心,爲惱亂之事也。二對于六隨眠之根本煩惱,而名其余之煩惱爲隨煩惱,又對于根本而名爲枝末惑。七十五法中除六大煩惱無明之一。五大煩惱及大不善之二,小煩惱之十,不定中之不善睡眠與惡作等十九法是也。俱舍論二十一曰:“此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心爲惱亂事故。複有此余異諸煩惱,染汙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于大乘百法中,對于六大惑(同六隨眠)之根本煩惱而名其余二十爲隨煩惱。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之十,爲小隨惑。無慚,無愧之二,爲中隨惑。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之八,爲大隨惑。此叁種二十之煩惱,盡隨他之根本煩惱而起,故名隨煩惱。唯識論六曰:“唯是煩惱分別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隨煩惱”的解釋

  指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在大乘百法中說有二十種,這二十種煩惱,隨逐于心,隨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煩惱,或隨惑。它可分爲叁大類;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十種;二、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叁、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沈、不信、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隨煩惱”的解釋

瑜伽八卷六頁雲:倒染心故,名隨煩惱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十頁雲:複次隨煩惱依處,當知略有九種。一、展轉共住,二、展轉相舉,叁、利養,四、邪命,五、不敬尊師,六、不忍,七、毀增上戒,八、毀增上心,九、毀增上慧。複次隨煩惱自性雲何?謂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本地分,已廣宣說。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此中初二,依初依處而生。第叁、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叁。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余十二,依後二依處而生。當知此中毀增上心。毀增上慧,由叁門轉。一、由毀止相門,二、由毀舉相門,叁、由毀舍相門。惛沈、睡眠、由初依處生。掉舉、惡作、由第二依處生。不信、乃至尋伺,由第叁依處生。複次隨眠惱雲何展轉相應?當知無慚、無愧、與一切不善相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與一切染汙心相應。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所余、當知互不相應。複次隨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謂忿、恨、惱、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悭、憍、掉舉、是貪分故;皆世俗有。覆、诳、谄、惛沈、睡眠、惡作、是癡分故;皆世俗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實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說。忘念、散亂、惡慧、是癡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尋伺二種,是發語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複次隨煩惱雲何成軟中上品?當知如本煩惱說。如是隨煩惱,若事、若差別、若過失、若所治,隨其所應,皆如煩惱應知。
叁解  瑜伽五十八卷六頁雲:若有隨順如是煩惱,煩惱俱行,煩惱品類,名隨煩惱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叁頁雲:又從煩惱生故,親近煩惱故,隨惱亂心,故名隨煩惱。除七隨眠,所余一切染汙心法,皆隨煩惱
五解  瑜伽八十九卷七頁雲:複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瞋、癡、亦爾。
六解  成唯識論六卷十四頁雲:已說根本六煩惱相。諸隨煩惱,其相雲何?頌曰: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悭,诳谄與害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惛沈,不信幷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如彼卷十四頁至二十二頁廣說。
七解  雜集論七卷一頁雲:隨煩惱者: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有隨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所攝一切心所。此複雲何?謂除貪等六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所。又貪、瞋、癡、名隨煩惱心所。由此隨煩惱。隨惱于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如世尊說:汝等長夜爲貪、瞋、癡、隨所惱亂,心恒染汙。
八解  俱舍論二十一卷四頁雲:隨煩惱雲何?頌曰:隨煩惱此余,染心所行蘊。論曰:此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心,爲惱亂事故。複有此余異諸煩惱染汙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
九解  品類足論一卷五頁雲:隨煩惱雲何?謂諸隨眠亦名隨煩惱。有隨煩惱不名隨眠。謂除隨眠,諸余染汙行蘊心所。
十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十四頁雲:隨煩惱者:卽諸煩惱,亦名隨煩惱。複有隨煩惱。謂余一切行蘊所攝染汙心所。與諸煩惱同蘊攝故。此複雲何?謂诳、憍、害、惱、恨、谄、等,有無量種。如聖教說。诳、謂惑他。憍、謂染著自身所有色力族姓淨戒多聞巧辯等已;令心傲逸,無所顧性。害、謂于他能爲逼迫;由此能行打罵等事。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受如理谏誨。恨、謂于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舍。谄、謂心曲。如是六種,從煩惱生,穢汙相粗,名煩惱垢。于此六種煩惱垢中,诳憍二種。是貪等流。貪種類故。害恨二種,是瞋等流。瞋種類故。惱垢、卽是見取等流。執己見勝者,惱亂自他故。谄垢卽是諸見等流。諸見增者,多谄曲故。如說谄曲謂諸惡見。此垢及纏,幷余染汙行蘊所攝諸心所法,從煩惱生,故皆名隨煩惱。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隨煩惱”的解釋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言隨煩惱者,或無別體,惟是煩惱分位差別,或有別體,性是煩惱同等流類,故名爲隨煩惱,其數二十。
  一、忿  忿者,依對現前逆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仗爲業。此即嗔恚一分爲體。
  二、恨  恨者,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叁、惱  惱者,忿恨爲先,追念往惡,觸現逆境,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多發凶鄙粗言,蜇螫于他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四、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此以貪癡一分爲體,恐失現在利譽是貪,不懼當來苦果是癡。
  五、诳  诳者爲獲利益,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此亦貪癡一分爲體。
  六、谄  谄者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能障不谄,不任師友真正教誨爲業。此亦貪癡一分爲體。
  七、憍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憍,生長雜染爲業。此以貪愛一分爲體。
  八、害  害者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九、嫉  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戚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十、悭  悭者,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吝爲性,能障不悭,鄙澀畜積爲業。此亦貪愛一分爲體。
  此十各別起故,名爲小隨煩惱
  十一、無慚  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
  十二、無愧  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此二遍不善故,名爲中隨煩惱
  十叁、不信  不信者,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信,懈怠所依爲業。
  十四、懈怠  懈怠者,于斷惡修善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設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十五、放逸  放逸者,于染不防,于淨不修,肆縱流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即以懈怠及貪嗔癡四法爲體。
  十六、昏沈  昏沈者,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爲業。
  十七、掉舉  掉舉者,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十八、失念  失念者,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即以念及癡各一分爲體。
  十九、不正知  不正知者,于所觀境證解爲性,能障正知,多所毀犯爲業。此以慧及癡各一分爲體。
  二十、散亂  散亂者,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
  此八遍于不善及有覆無記之二種染心故,名爲大隨煩惱。 - 明·楊卓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隨煩惱”的解釋

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此在大乘百法中說有二十種,此二十種煩惱,隨逐於心,隨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煩惱,又名隨惑,此可分爲叁大類:一小隨煩惱,即分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忄喬十種。二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叁大隨煩惱,即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隨煩惱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