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真如之位。又作見道位、見位、見地。乃唯識宗所說悟入“唯識真如”的五種修行階位(唯識五位)之一。即菩薩證得無分別智,斷離能取與所取之一切分別心,體會平等法界之修行階位。即于前一階位“加行位”之“世第一法”(四善根位之一)中,依于無間定,生起上品之如實智,印證能取、所取之空,而得根本無分別智,遠離有所得之心,了證二空所顯之真理,斷除二障之分別隨眠,而正住于唯識之實性,稱爲通達位。
依成唯識論卷九,此位有真見道、相見道之別。所謂“真見道”,爲根本無分別智,實證唯識性之真如,斷除分別之隨眠,雖經多刹那方得究竟,然以其相相等,故總稱一心真見道;所謂“相見道”,爲後得智所攝,即證唯識之相。相見道又有行相相見道、九心相見道之別。行相相見道更分叁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菩薩若入真、相二種見道時,即生如來之家而住于極喜地(初地)。[大乘莊嚴經論卷二真實品](參閱“見道”3000)
(術語)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薩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達少分二無我理之位也。是謂之菩薩之見道。唯識論九曰:“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叁藏法數二十一曰:“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
成唯識論九卷八頁雲:次通達位,其相雲何?頌曰: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論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卽證眞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又雲: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眞如;名通達位。如彼卷八頁至十一頁廣釋。 - 朱芾煌
通達者,已于道爲通達,即初果位。從世第一後,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
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
至十六解脫道時,名預流果。
此位斷叁界八十八使分別見惑,見真谛故,又名見道。 - 明·楊卓
通達真如之位,又作見道位,爲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的第叁階位。這是菩薩的見道之位,于十地的初地入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此即見道位。有情無始以來,爲無明煩惱覆障,因而顛倒妄想,起惑造業,沈緬苦海。自發心學佛以來,曆經多劫修行,猶未能認識唯識真實義性。不過,于世第一法的次刹那,于十地的初地極喜地,至此通達真實識性,入通達位,即是見道位。此位所見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識實性。《唯識叁十頌》第二十八頌曰:“若于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在加行位時,所修的四觀四智,以猶帶相故,未能實住唯識。而在此通達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識空,即能觀之智亦空。而實證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依于根本智,先親證法性——即實住唯識,然後即起有分別的後得智。見道菩薩,即以此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緣真俗二境。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