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na^srava-jn~a^na。指證見真理,遠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爲“有漏智”之對稱。于小乘,證見四谛理之智,稱爲無漏智。有法智、類智之分別。證得欲界四谛法理之智,稱爲法智。證得色、無色等二界四谛法之智,稱爲類智;蓋其境智與法智相似,故稱類智。若由境之差別則分爲苦、集、滅、道等四智。于無學位又分盡智、無生智,此二智皆證見四谛之法理。小乘謂無漏智于見道始生起,而漸次修習。
于大乘唯識宗則分無漏智爲根本、後得二智,根本智爲唯識之性,即證得真如理性之無分別智;後得智由根本智所出,爲唯識之相,即了知因緣現起之萬象。大乘謂無漏智于初地見道始生起,而漸次修習,遂證佛果。[法華經方便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俱舍論卷二十六、順正理論卷七十叁](參閱“十智”472)
(術語)謂叁乘之人,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也。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法華經方便品曰:“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
叁乘人離諸煩惱的清淨智,此智有斷惑證真的功用。 - 陳義孝編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叁頁雲:雲何無漏智?答:除無漏忍,余無漏慧。此複是何?謂學無學八智。 - 朱芾煌
叁乘人離諸煩惱的清淨智,此智有斷惑證理的功用。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