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釋氏要覽上曰:“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處衣。叁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叁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棄衣。已上衣,天竺人諱忌,故棄之以不任用。義同糞掃。故共納成衣,名糞掃衣也。”
(衣服)納衣爲綴納種種之衣片而作之者,其中自具五色,故曰五納衣。釋氏要覽法衣篇解爲五種之納衣者,不可。行事鈔二衣總別篇曰:“若作五納衣者,得上色碎段者,裁作五納亦得。”同資持記曰:“五納即五色碎段重納爲衣,雖是正間非純色故。”
出家衆的衣服的來源,除了施主布施外,就是拾取「道路棄衣、糞掃處衣、河邊棄衣、蟻穿破衣、破碎衣」五類,或「火燒衣、水漬衣、鼠咬衣、午嚼衣、奶母棄衣」五類,裁剪其可用的部分,清洗後共納成衣,所以稱爲「五納衣」。而這兩種五類衣服爲佛陀時代印度人所諱忌而棄置,從一般人不使用的意義來說,等同于「糞掃」,所以也稱爲「糞掃衣」,另作「補納衣」、「弊納衣」。(相關詞「著五納衣」)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