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此等菩薩之階位,諸經論所說不一,如華嚴經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經卷上菩薩教化品說十善、叁賢叁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薩璎珞本業經則舉前位十信與四十二賢聖位,稱爲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滅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說幹慧地,于十回向之後加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爲五十七階位。其中,璎珞經所舉之五十二位名義整足,位次無缺,故自古廣爲大乘諸家所采用,其名數爲: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二)十心住,即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叁)十行心,即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嗔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癡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實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護一切衆生離相回向心、不壞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處回向心、無盡功德藏回向心、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無縛解脫回向心、法界無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稱爲入法界心,即爲等覺。第四十二地之心稱爲寂滅心,即爲妙覺。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與妙覺,依次配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二、法華經玄義卷四下、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菩薩戒義疏卷上、華嚴經探玄記卷五至卷十四](參閱“菩薩階位”5221)
(術語)明菩薩乘之階位,諸經論所說,種種不同。如大日經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經明十地之十位,勝天王般若經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論明叁乘合說之十位,金光明經明十地妙覺之十一位,唯識論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之四十一位,智度論加入等覺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門是也),仁王般若經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之五十一位,華嚴經,菩薩璎珞經等加入等覺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記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終之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嚴經加入等覺妙覺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諸位分別凡聖則大日經之十位,初叁位爲凡位,後七位爲賢聖。智度論之十位,初二位爲凡位,後八位爲賢聖位。勝天王金光明經之十位十一位,皆爲聖位。唯識論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爲賢位,十地,妙覺爲聖位。是天臺之別教,華嚴終教之乘位也。若從二宗圓教之乘位,則皆是聖位也。智度論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華嚴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爲凡位,不入賢聖位。住行向之叁位,在別教終教爲賢位,在圓教爲聖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別教終教是聖位。又于圓教爲聖位。後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賢聖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義燈曰:“仁王、華嚴、璎珞、優婆塞戒經等皆說四十二位賢聖,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華嚴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終圓二教用四十二位,天臺之別圓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臺宗而示之則五十二位,分爲七科。又分爲凡聖之二,凡與聖又各分爲二。天臺四教儀曰:“華嚴明十住十行十回向爲賢,十地爲聖,妙覺爲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勝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諸經增減不同者。界外菩薩隨機利益,豈得定說。然位次周足莫過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薩曆位斷證之相。”
菩薩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詳見大乘條。 - 陳義孝編
此乃明菩薩修行的階位,諸經論所說不一,自古廣爲大乘諸家所采用的,其名數爲: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二、十心住,即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叁、十行心,即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嗔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癡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實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護一切衆生離相回向心、不壞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處回向心、無盡功德藏回向心、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無縛解脫回向心、法界無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稱爲入法界心,即爲等覺。第四十二地之心稱爲寂滅心,即爲妙覺。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與妙覺,依次配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見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五。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