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我國山西五臺縣東北,與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合稱爲我國佛教之四大靈山。以東、西、南、北、中五峰聳立,山頂無林木,壘土如臺,故稱五臺山。又以五巒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別號清涼山。爲古來文殊菩薩示現之道場,廣受海內之信仰。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及寶藏陀羅尼經謂文殊
菩薩住處爲五頂,名清涼山。此爲文殊信仰之由來。五臺爲:東臺望海峰,又稱無恤臺、常山頂。西臺挂月峰,又稱瞢□山,上有泉群山。南臺錦繡峰,又稱系舟山。北臺協鬥峰,又稱夏屋山、覆宿埵。中臺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遊中臺,創建大孚圖靈鹫寺後即佛寺林立。極盛時,五峰內外佛刹多達叁百余寺,迄今約存一百余寺。其中以大佛光寺與顯通寺之無梁殿、銅殿著稱于世。羅侯寺、清涼寺、金閣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頗爲著名。與此山有關系之名僧很多,如:不空建金閣寺、玉華寺等,成爲密教中心。法照建竹林寺,修習念佛叁昧;日僧圓仁承其教法,傳至比睿山,是爲引聲念佛之始。澄觀曾于大華嚴寺著華嚴經疏。日本之入唐僧、入宋僧至此參訪者頗多。又如高麗之慈藏、罽賓之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參訪。
元代成宗皇太後嘗建大萬聖佑國寺,並重修五臺諸寺。八思巴亦曾駐此。明萬曆年間,重修大塔院寺,建護國釋迦文佛舍利塔,塔臺上築有球形之塔身,上安十叁級之相輪,塔高二
十七丈,周圍二十五丈,爲西藏式喇嘛塔,是山中最爲壯觀之地。清康熙以後,曆代皇帝行幸不絕,捐資營修,滿蒙之佛教徒亦常至此巡塔,活佛亦屢次巡駐。今住僧中分爲青衣、黃衣兩派。青衣僧住大顯通寺、大塔院、金閣、靈境等十刹。黃衣僧爲喇嘛僧,住菩薩頂、金剛窟、羅侯等十大刹。自古以來蒙古王公每歲朝山,布施甚厚。[續高僧傳卷七、卷二十五、代宗朝贈司空大辯正廣智叁藏和上表製集卷二、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卷四十叁、卷四十五、清涼山志、元史本紀第十、第十八、第二十二、康熙東華錄卷叁十二、卷六十一、乾隆東華錄卷二十四、卷叁十一、嘉慶東華錄卷二十八、卷叁十、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叁十一至第叁十四、職方典第二九四]
(二)位于韓國江原道平昌郡。與金剛山並稱韓國二大名山。上有滿月、麒麟、長嶺、象王、智爐五峰,峰上平坦處均建有寺庵,其中,上院寺藏有全國最古老之朝鮮鍾。山之入口爲月精寺,乃新羅慈藏律師入唐時,登五臺山,親谒文殊菩薩,歸國後,迎納佛骨而建之寺塔,今爲韓國叁十一本山之一,寺庭九層塔與上院寺之梵鍾共爲新羅美術之精粹。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統志一百十四曰:“五臺山在五臺縣東北一百八十裏西北距繁峙縣一百叁十裏。水經注,山五巒巍然,故謂之五臺。其中南臺去中臺八十裏,臺高叁十裏,頂周二裏。金蓮日菊佛缽華燦發如錦,亦名錦繡峰,世傳文殊菩薩示現之處。”華嚴經疏曰:“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臺山也。”賢首華嚴傳一曰:“案此經(華嚴經)菩薩住處品雲:東北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二萬菩薩常住說法,故今此山下有清涼府,山南面小峰有清涼寺,一名五臺山。五山最高,其上並不生森林,以與積土同,故謂之臺。山周回四百余裏,東連恒嶽,中臺上有大華池,湛然清徹,間有微感。又有精屋石塔,北臺上有鐵浮圖二,並舍利及文殊形像。(中略)昔北齊日大敞玄門于此山中置伽藍二百余所。又割恒定等八州稅,以供山衆衣藥之資。(中略)山去京一千六百裏,代州界也。地居邊境,寒烈特甚,故四月已前,七月已後,堅冰積雪,暠皓彌布。非盛夏之日登踐無由。”蔣維喬中國名勝第十叁種五臺山弁言曰:“五臺山在山西五臺縣東北一百二十裏,亦名清涼山,相傳爲文殊菩薩道場。五峰環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名。夏時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山左鄰恒嶽,右瞰滹沱,周五百余裏,狀如蓮華。東南西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群峰聯屬,勢若遊龍。叢林大刹,皆在中臺之下。僧侶分爲青衣僧黃衣僧,青衣僧即尋常之僧人,皆著青衣,黃衣僧則喇嘛也。各有著名十大寺,如顯通、塔院、圓照、廣宗、殊像、碧山、南山、鳳林、金閣、靈境等寺,青衣所住持也。菩薩頂、玉花池、金剛窟、鎮海、羅睺、普安、叁泉、七佛、壽甯、臺麓等寺,喇嘛所住寺也。喇嘛中有紮薩克,居菩薩頂真容院,由西藏達賴喇嘛派來,六年一任,約束衆喇嘛,職位頗尊。青衣僧則由各寺公舉會長,處理公共之事。蒙古王公每歲朝山,布施甚多。聞紀元後以關外道途不靜,來者較少。然香火猶盛。內地僧俗二衆,夏時朝山者,亦繹絡于途。”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涼山。在山西五臺縣東北部。相傳爲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方圓五百裏,由一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山。五臺之巅,各有一峰名和寺院:東臺有望海峰望海寺,西臺有桂月峰法雷寺,中臺有翠岩峰演教寺,南臺有錦繡峰普濟寺,北臺有葉鬥峰靈隱寺。唐代華嚴宗的澄觀,根據《華嚴經》所提到的東北方清涼山和《文殊陀羅尼經》說到大振那(摩诃支那)國五頂山文殊住化的內容,進一步確定中國五臺山爲文殊菩薩道場。其後,宋張商英作《五臺山賦》,提到五臺山爲文殊修行之地。有關文殊顯靈說法的傳說,流傳很廣。北魏時建有大孚寺、清涼寺和佛光寺。北齊時,五臺寺院增至200余座。隋文帝時,又于五個臺頂各建一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敕內侍張延訓造金銅文殊像置于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甯、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調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臺內有顯通寺、大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臺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
佛教傳說五臺山爲文殊菩薩顯靈說法之地,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至十五都舉行規模盛大的“大誓願會”通稱六月大會)。中外佛教徒到此巡禮的絡繹不絕。唐麟德(664~665)中,有師子國(今斯裏蘭卡)釋迦密多羅上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儀鳳元年(676)有北印度罽賓國僧佛陀波利到五臺山,後又回國取來《陀羅尼經》,刻于經幢。五代時仍有印度僧人前往。日本著名的僧人靈先、圓仁、碉然等都曾到五臺山學習和巡禮。在國內,相傳北魏法聰在五臺北寺弘傳《四分律》。唐代佛教各宗名德到此講學、著述者甚多。華嚴宗澄觀于此撰《華嚴經疏鈔》,敕命將其所住之寺改名爲大華來寺(一說爲武則天時改稱);天臺宗志遠于大華嚴寺弘傳《摩诃止觀》;晚唐禅僧從谂曾九次行腳五臺參訪善知識;密宗大師不空在五臺建金閣寺;淨土宗法照也曾于竹林寺盛倡五會念佛。後大華嚴寺、金閣寺、竹林寺(今僅存遺址)被稱爲五臺叁大名刹。(林子青)
又名清涼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臺縣,相傳爲文殊菩薩的道場。 - 陳義孝編
又名清涼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臺縣,相傳爲文殊菩薩道場。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