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元運行之意。即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數于天地間運行不息,故稱爲五行;其爲萬物化育生成之要素,與佛教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爲能造之說有相通之處。此爲佛教東傳以前,我國之固有思想,廣行于儒、墨、道、法、兵、醫諸家之間。漢代以後此說漸盛,更將之配于人生百般之事象。五行有所謂相生、相克之兩義。南北朝以來,五行之說混入佛教,提謂經等以之配五戒,叁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叁界秘密陀羅尼法則以之配于五字、五佛、五智、五髒等,大日經疏卷四以之配于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宿曜儀軌、摩诃止觀卷八上、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叁]
(二)指菩薩所修之五種行法。即:(一)聖行,聖,正之意。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稱爲聖行。(二)梵行,梵,淨之意。謂菩薩于空、有之二邊無愛著之染,稱爲淨;以此淨心運于慈悲,與衆生樂而拔其苦,故稱梵行。(叁)天行,天,即指第一義天。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稱天行。(四)嬰兒行,嬰兒,以喻人天、小乘。謂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之小善之行,故稱嬰兒行。(五)病行,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之大悲,示現出同于衆生之煩惱、病苦等之行,故稱病行。
上述五行乃天臺宗之釋義,其中別圓二教于此五種之按配則有殊義;就別教之意而論,五行之次第如下:(一)聖行,爲初地以前菩薩之自行。(二)梵行,爲初地以前菩薩之化他。(叁)天行,爲初地以前菩薩之內證。(四)嬰兒行,爲初地以上菩薩隨應善之現化。 (五)病行,初地以上菩薩隨應惡之現化。上記五種前後隔曆,互不融即,稱爲次第五行。又此爲別教之行,故稱爲別五行。
另就圓教之意而論,圓教以法華經所謂之如來莊嚴爲圓聖行,如來室爲圓梵行,如來座爲圓天行,如來衣有二種,其中之柔和爲圓嬰兒行,忍辱爲圓病行。然此五行在一心中,圓具無缺,修性不二,因果融即,爲一實相行,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不即不離而不可思議,故稱爲不次第五行、如來行、一心五行、圓五行、一五行。此外,據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載,一心五行即是叁谛叁昧,聖行即是真谛叁昧,梵行、嬰兒行、病行即是俗谛叁昧,天行即是中道王叁昧。[南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法華經玄義卷叁下、卷四上、涅槃經疏卷十叁、大乘義章卷十二]
(叁)指五門修行。又作修行五門。五門,乃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爲止觀一門,故稱五門。據大乘起信論所舉,即:(一)施門,施有叁義:(1)若見一切來求索者,將己所有之財物隨力而施與,舍己之悭貪而令人歡喜,此即是財施。(2)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之能力方便救濟,令人無有畏懼,此即無畏施。(3)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所解而方便爲說,不爲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以回向菩提,此即法施。(二)戒門,謂不作衆惡,遠離愦鬧而常處寂靜,少欲知足,修頭陀等行,對于小罪,心生怖畏而慚愧改悔,不輕如來所製之禁戒,常慎于譏嫌以防止過失。(叁)忍門,謂能忍受他人之損惱而心不懷報,亦應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四)進門,謂對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而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以速離衆苦。(五)止觀門,止,謂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而隨順奢摩他(止);觀,謂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而隨順毗婆舍那(觀)。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而得成就。此外,將止觀配于真如、生滅二門,即:依真如門止息諸境相而無所分別,即成根本無分別智,此爲止門;依生滅門分別諸相而觀諸相之理趣,即成後得智,此爲觀門。然此二門唯一心,故需二門雙運,方能稱爲正止觀。[圓覺經大疏鈔卷五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六、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卷十八、卷十九](參閱“止觀”1476)
(名數)一布施行,二持戒行,叁忍辱行,四精進行,五止觀行。是于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爲止觀之一者。見起信論。[囗@又]一、聖行,菩薩修戒定慧之叁業也。二、梵行,梵者清淨之義,以淨心而運慈悲,爲衆生拔苦與樂也。叁、天行,天爲四天中之第一義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是爲天行。四、嬰兒行,嬰行譬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小善之行也。五、病行,菩薩以大慈悲和于一切衆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也。見涅槃經十一。[囗@又]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以之配于五方等。見五大條。
[出涅槃經] 一聖行聖即正也。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聖行。(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二梵行梵即淨也。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名之爲淨。以此淨心。運于慈悲。與衆生樂。拔衆生苦。故名梵行。叁天行天即是第一義天。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四嬰兒行嬰兒。以喻人天小乘也。謂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小善之行。故名嬰兒行。五病行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大悲。示同衆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 明·一如等 撰
[出圓覺鈔] 五行者。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爲止觀一門。故名五行也。一布施布施者。謂內外資財。以清淨心。悉能施之。而無吝惜也。(內資財。即身命法也。外資財。即世間財物也。)二持戒持戒者。即防非止惡之義。謂奉持如來戒律。則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叁忍辱忍辱者。謂于違逆之境。遇諸毀罵惱害之事。皆能安忍。心無恚恨也。四精進精進者。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也。五止觀止觀者。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謂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圓明也。 - 明·一如等 撰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聖行是指菩薩修習戒定慧叁業;梵行是指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爲衆生拔苦與樂;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嬰兒行之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 - 陳義孝編
涅槃經雲五行:
一、聖行 聖即正也,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聖行。
二、梵行 梵即淨也,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名之爲淨。以此淨心,運于慈悲,與衆生樂,拔衆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 天即是第一義天,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嬰兒行 嬰兒以喻人天小乘也,謂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小善之行,故名嬰兒行。
五、病行 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大悲,示同衆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 明·楊卓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
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聖行——是菩薩修習戒定慧叁學。
梵行——是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爲衆生拔苦與樂。
天行——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
嬰兒行——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
病行——是菩薩爲度衆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衆生同受煩惱與病苦。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