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現觀?現觀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現觀”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現觀”的解釋

  梵語abhisamaya,巴利語同。意指現前之觀境。(一)據俱舍宗言,在見道階位以無漏智觀四谛之境,此種觀法稱爲聖谛現觀。共有叁種現觀:(一)見現觀,即以無漏智慧于四谛之境現見分明。(二)緣現觀,即合此無漏智慧及與此慧相應之心、心所共同緣四谛之境。(叁)事現觀,以無漏智慧及與之相應之心、心所及無表色並四相(生、住、異、滅)等不相應法,共同對四谛能作知、斷、證、修等事業。大衆部以爲一刹那之心一時可現觀四谛,故主張“頓現觀”。一切有部則認爲系由八忍八智之十六刹那次第現觀,即所謂“漸現觀”。[俱舍論卷二十叁]

  (二)以有漏、無漏之智慧觀現前境明了,並資助使之不退轉。據成唯識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等,此種現觀共有六種:(一)思現觀,與喜悅之感受(喜受)同時生起,由思惟而成立(思所成)之智慧。(二)信現觀,對佛法僧叁寶具有有漏、無漏之決定信,可助現觀,使其不退轉。(叁)戒現觀,得無漏戒能除破戒之垢穢,使作觀更明了。(四)現觀智谛現觀,指于見道與修道能觀真如本體之根本智、後得智。(五)現觀邊智谛現觀,即因現觀邊而起,觀差別法之有漏、無漏智慧,亦即于觀真如本體(非安立谛)後,更觀真如之相(安立谛)之見道修道智谛。此即俱舍宗所謂“現觀邊”,或“現觀邊世俗智”,相當于在苦、集、滅叁類智後邊所修之未來(畢竟不生法)世俗智;(六)究竟現觀,指究竟位之無漏十智。此六種現觀,後叁者爲現觀之自性,前叁者爲現觀俱起之法。顯揚聖教論卷十六列舉發起、證得、等流、成滿等四現觀,複舉屍羅淨、定淨、見淨、度疑淨、道非道淨、行淨、行斷智見淨等七現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叁列舉法、義、真、後、寶、不行、究竟、聲聞、獨覺、菩薩等十現觀。另據攝大乘論本卷中載,聲聞之現觀與菩薩之現觀有十一種差別,即:(一)所緣差別,(二)資持差別,(叁)通達差別,(四)涅槃差別,(五)地差別,(六)與(七)清淨之差別,(八)于自他得平等心之差別,(九)出生之差別,(十)受住之差別,(十一)果之差別。[大毗婆沙論卷叁、卷四、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叁、大乘義章卷十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現觀”的解釋

  (術語)慧現觀谛理也。于見道十六心之位觀上下八谛之理,謂之聖谛現觀。此有二種,如小乘有部以十六心見道故,爲漸現觀,如大乘法相立一心真見道故,爲頓現觀。唯識述記九末曰:“現謂現前,明了現前觀此現境,故名現觀。”又曰:“現觀者,慧現觀諸法。”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現觀”的解釋

瑜伽叁十四卷二十一頁雲: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爲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
二解  瑜伽八十叁卷十二頁雲:現觀者:謂于內現觀法已;于諸法中非不現見非緣他智。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現觀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