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m!jn~a^-skandha。蘊爲積聚之意。佛教謂一切有爲法之積聚有五種類別,想蘊即其中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惡邪正,或想像眼、耳、鼻、舌、身、觸之種種“情想”,積聚之,稱爲想蘊。俱舍論卷一(大二九·四上):“想蘊,謂能取像爲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參閱“五蘊”1212)
(術語)五蘊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惡邪正種種情想聚之,故名曰想蘊。俱舍論二曰:“想蘊謂能取像爲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 陳義孝編
如五蘊中說。
二解 如名色差別中說。
叁解 五蘊論二頁雲:雲何想蘊?謂于境界、取種種相。
四解 廣五蘊論叁頁雲: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
五解 俱舍論一卷十一頁雲:想蘊、謂能取像爲體。卽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複分別,成六想身。應如受說。
六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雲:想蘊雲何?謂六想身。卽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
七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一頁雲:雲何想蘊?答: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想蘊。諸所有想者:雲何名爲諸所有想?答:盡所有想、謂六想身。何等爲六?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如是名爲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想。雲何未來想?答:若想、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想。雲何現在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想。若內若外者:雲何內想?答:若想、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想。雲何外想?答:若想、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想。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想細想?答:觀待施設粗想細想。複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有尋有伺想名粗。若觀待有尋有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粗。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無尋無伺想名細。若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粗。若觀待欲界想;則色界想名細。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粗。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細。若觀待不系想;則無色界想名粗。若觀待無色界想;則不系想名細。如是施設粗想細想。如是名爲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想勝想?答:觀待施設劣想勝想。複如何答?答:若觀待有覆無記想;則不善想名劣。若觀待不善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想;則無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漏善想名勝。若觀待無漏善想;則有漏善想名劣。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漏善想名勝。若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劣。若觀待欲界想;則色界想名勝。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劣。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勝。若觀待不系想;則無色界想名劣。若觀待無色界想;則不系想名勝。如是施設劣想勝想。如是名爲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想?答:過去未來想。雲何近想?答:現在想。複次雲何遠想?答:若想、過去,非無間滅;若想、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想。雲何近想?答:若想、過去,無間已滅;若想、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想。如是名爲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爲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爲一聚。是故名爲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想蘊者:雲何說名想蘊?答:于此想蘊,顯想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爲說名想蘊。 - 朱芾煌
爲五蘊中的第叁位。《大乘廣五蘊論》曰:“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又、《成唯識論》曰:“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想蘊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蘊中列爲想蘊。六識緣境時,想心所于所緣之境,加以了別,構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緣之相上加以名稱。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無聲的名言。例如眼識緣一四腳平面的東西,想心所即給加上桌子的名稱。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