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四品。信者,聞而不疑;解者,領悟于心。法華經之第二品爲方便品,第叁品爲譬喻品。因中根之人,初聞方便品之說,雖虛心信受,然未能領悟其意,故世尊便于譬喻品中廣引叁車一車之譬,而說會叁歸一之旨。于是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四大聲聞始領悟其旨。彼等欲述所悟之旨,乃于此品說長者窮子之譬,以慈悲之長者譬佛,以愚昧之窮子譬叁乘,而以財産相續(付財)譬成佛之記別,以自彰其領悟之境界與法悅。此譬喻又分五大要節,天臺宗從之建立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等五時之教判,五大要節是指:(一)父子相失,譬喻中途退失大乘心。(二)父子相見,譬喻華嚴之“擬宜”。(叁)父命追誘,表示由阿含進入方等時所受的彈呵之益。(四)領知家業,譬喻般若時之轉教。(五)正付家業,譬喻法華之開顯。
(經名)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四經之第二。信者聞人言而不疑也,解者悟解于自心內也。此一品爲譬喻品中第二之領解段。中根之人初聞方便品之法說,雖虛心信受,然未能悟其意,世尊爲于上譬喻品廣引叁車一車之譬,而說會叁歸一之旨。于是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連四大聲聞,始領悟其旨,欲述其領悟之旨,說長者窮子之譬,述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五時之教門,自彰其領悟之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