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caitta, caitasika,巴利語cetasika。又作心數、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數法。從屬于心王。乃五位之一。與心相應而同時存在,爲種種複雜之精神作用。以從屬于心,故對心所而言,心謂“心王”。心王與心所之間,有所謂五義平等(所依平等、所緣平等、行相平等、時平等、事平等)之相應關系,故心所又稱相應法、心相應法。離此心王,是否別有心所之體,對此,有部主張別體說,其他諸派另有多種異說。
有關心所之數及其分類之方法,有種種說法。小乘俱舍論立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叁摩地等十大地法(相應于一切心之心所);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嗔、不害、勤等十大善地法(相應于一切善心之心所);癡、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等六大煩惱地法(指一切汙染心而言,即與不善心、有覆無記心共通而相應之心所);無慚、無愧等二大不善地法(僅相應于一切不善心之心所);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等十小煩惱地法(與無明相應,而不能同時起兩種以上之心所);惡作、睡眠、尋、伺、貪、嗔、慢、疑等不定地法(上五類以外之心所);總共六位,計立四十六心所。此外,如正法念處經卷叁十叁,就上述大善地法中,以無癡取代無嗔;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則列舉七類心所,即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大有覆無記地法、大無覆無記地法等,而列舉四十九心所。
大乘成唯識論中,則將心所分爲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等六位。對此而立四種一切義;即一切性(共通于善、惡、無記叁性而起)、一切地(共通于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叁地而起)、一切時(無始以來,恒常相續)、一切俱(一切心所同時而生)等四種。大體而言,遍行之心所具足四種一切義;別境之心所具足性、地二種一切義;善僅有地之一切義;不定僅有性之一切義;煩惱、隨煩惱則不具足任何之一切義。
遍行乃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乃欲、勝解、念、定、慧;分別稱爲五遍行與五別境,合之則相當于十大地法。善有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煩惱有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隨煩惱有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二十;不定僅有悔(惡作)、睡眠、尋、伺等四不定。以上所立五十一心所之中,隨煩惱複分叁種:最初之十者(忿至憍者)乃個別而起,故稱小隨煩惱(小隨惑)。其次之二者(無慚、無愧),乃普遍于一切不善心而起,故稱中隨煩惱(中隨惑)。最後之八者(掉舉至不正知者),普遍于一切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而起,故稱大隨煩惱(大隨惑)。又瑜伽師地論卷一于上列二十隨煩惱外,別說邪欲、邪勝解,總成五十叁法;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則將根本煩惱中之惡見,開立爲身見等五種,故共立五十五法。[品類足論卷一、俱舍論卷四、順正理論卷十、界身足論卷上、成實論卷五、成唯識論卷五、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大乘法相宗名目卷叁下](參閱“心心所”1397、“心王”1398)
(術語)心所有法之略。爲心王之所有,而有貪嗔等別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識有五十一法。見五位條。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爲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茲列表說明如下: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五卷十叁頁雲: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
二解 辯中邊論上卷四頁雲:此諸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此叁助心,故名心所。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