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之統製、調節、規定等,則須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即有信仰與修行雙重之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故特別重視修行方面,亦因而發展成各種詳細之戒律條文、生活規範與精神之修養方法。如戒、定、慧等叁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苦、集、滅、道等四谛。此外,四禅天、四念處等修行階段亦極發達。佛教有所謂“八萬法門”之稱,然其主要者,即上述分類之修行德目。至大乘佛教,雖特別強調信仰方面,然亦以禅定、觀法,及其他密教修法作爲教義與組織之基礎。實行修行功夫者,一般稱爲行者。聲聞、緣覺、菩薩之修行至最後果位,其修行時間各有不同;聲聞須叁生六十劫,緣覺須四生百劫,菩薩須叁祇百劫。
(一)叁生六十劫,聲聞至阿羅漢果,最快亦須叁度生于人間,最遲則須經過六十劫(劫指刀兵等一小劫)。叁生中之第一生或最初之二十劫,修順解脫分;第二生或次之二十劫,以未至定起順決擇分;第叁生或最後之二十劫,以根本定再起順決擇分之慧,入于見道,而終證無學果。但亦有認爲第叁生始起順決擇分之慧之說。又速者乃指利根而言,遲者指鈍根而言。反之,亦可謂遲者乃是能忍耐長期之修行者,故爲利根。
(二)四生百劫,緣覺至辟支佛果,最快亦須四度生于人間,最遲則須經過百劫。據俱舍論卷十二載,麟角喻獨覺必修百大劫,而不說四生。
(叁)叁祇百劫,又作叁僧劫百大劫。叁祇乃叁阿僧祇劫,又作叁僧劫、叁祇劫;百劫乃百大劫之簡稱。菩薩于叁阿僧祇劫修波羅蜜,于最後百大劫修佛所具足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相好業,此種修行即爲叁祇修行。又因須經此種修行,始可成佛,故稱爲叁祇成佛。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謂,菩薩于初阿僧祇劫侍奉七萬五千佛,于第二阿僧祇劫侍奉七萬六千佛,于第叁阿僧祇劫侍奉七萬七千佛,積集資糧而後于九十一劫再侍奉六佛,修異熟果生于王宮,斷結叁十四心成道。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亦有叁祇百劫之說;攝大乘論卷下則僅言叁祇,而未說百劫。
法相宗認爲,于最初阿僧祇劫爲五位中之資糧、加行二位,在此于一行中修一行。于第二阿僧祇劫爲通達位及修習位之一部分,即自初地至七地,在此于一行中修一切行。于第叁阿僧祇劫爲前修習位所剩余之部分,即自八地至十地之滿心,在此于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而後于十地滿心登上等覺位,在此爲成佛而修方便之行,相當于百劫之行。又于叁祇修行之間,專心精進,可超越中間階位,而至最高之修行階位,稱爲超劫。然亦有說初地以上無超劫者。
華嚴宗與天臺宗認爲,叁祇百劫之說乃屬小乘及下根之方便教法。故兩宗均認爲,若由圓教教法而言,衆生本來即佛,故叁祇之長時間不成問題。又真言宗有以一念超越叁劫妄執之說,而淨土教亦認爲,依彌陀本願之力即可往生成佛,故不言叁祇之修行。[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新華嚴經卷五十八、修行道地經卷一](參閱“叁賢” 679、“五位”1087、“四善根位”1767)
(術語)四法之一。如理修習作行也。通于身語意之叁業。漢書儒林傳曰:“嚴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訓曰:“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務。自晉書謂鸠摩羅什不拘小檢,修行者頗疑之,後人遂專以爲釋氏言,如白居易長齋詩:叁春多放逸,五月暫修行。蘇轼僧爽白雞詩: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漸漸修行,皆得道果。”無量壽經下曰:“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 陳義孝編
含有實行、修養、實踐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之統製、調節、規定等則必須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來就有信仰與修行雙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故特別重視修行方面,亦因而發展成爲詳細之戒律條文、生活規範與精神之修養方法。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爲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裏面好修行”之說。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裏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獄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望老爺高擡貴手。”(李君岡)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