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1911)安徽石埭人。字仁山。爲清末複興中國佛教之樞紐人物。生性任俠,好讀奇書,淡泊名利,鄙棄科舉,不願入宦。太平軍起,避亂杭州,偶于書肆得大乘起信論,讀後乃潛心佛學。曾兩度出使歐洲,于英倫得識錫蘭居士達磨波羅、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等,相約協力恢弘正法。歸國後,于同治五年(1866) 出資設立金陵刻經處,擬刻印叁千余卷之大小乘佛典,然生前僅出版二千余卷。又日本編印卍字藏經時,氏曾提供佛教典籍數百種。光緒叁十叁年(1907)于刻經處設立祇洹精舍等,自編課本,招生教習佛典、梵文、英文等,培育後進。又興辦“佛學研究會”,定期講經。一時高僧如月霞、谛閑、曼殊等均往佐之。又如歐陽漸、梅光羲、李證剛等人均出其門下。文會又與英人李提摩太譯佛經論爲英文,以飨西歐人士,並選工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以弘揚淨土,今仍流行。其于義理特尊起信論,于行持則崇尚淨土;曾與日人論辯淨土真宗之非,又評擊禅宗末流之失,乃倡導唯識法相以救其弊。卒于宣統叁年之秋,世壽七十五。生平著述凡十二種,編入“楊仁山居士遺書”。[中國佛教史卷四(蔣維喬)、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
(人名)字仁山,清安徽石埭縣人。生于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于宣統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讀奇書。凡音韻曆算天文輿地,以及黃老莊列,靡不領會。二十七歲時,曾于皖省書肆中得大乘起信論一卷。病後檢閱他書,舉不惬意。讀起信論,乃不覺卷之不能釋也。由是遍求佛經。一心學佛。悉廢其向所爲學。以爲末法世界,全賴流通經典,普濟衆生。北方龍藏,既成具文。雙徑書文,又毀于兵燹。于是發心刻書本藏經,俾廣流傳。乙醜年乃就金陵差次,擘畫刻經事。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念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而寢。是歲參考造像量度經,及淨土諸經,延畫家繪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十一面大悲觀音像,並搜得古時名人所繪佛菩薩像,刊布流通。戊寅曾惠敏奉使歐洲,隨赴英法,考求法國政教生業甚詳。丙辰春,應劉芝田星使召,隨往英倫,考察英國政治製造諸學。深明列強立國之原。時已五十有叁矣。厥後見仕途之蕪雜,誓不複與政界相往還。乃于東瀛購得小字藏經全部,閉戶誦讀。庚寅夏,走京師,禮旃檀佛像,並求藏外古德逸書。又寓書日本南條文雄,廣求中國失傳古本。南條學梵文于英國,與居士素稔。厥後由海外得來藏外書籍二叁百種。因擇善付梓。甲午與英人李提摩太君譯成英文大乘起信論,以爲他日佛教西行之漸。丁未秋,就刻經處開佛教學堂曰只桓精舍。冀學者漸通中西文,以爲將來往天竺振興佛教。國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學居士自任之。就學缁素二十余人,日有進益。未兩稔,因經費不給而止。居士弘法四十余年,流通經典至百余萬卷,印刷佛像至十余萬張。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二卷,佛教初學課本,陰符道德莊列發隱諸書。又等不等觀雜錄,則居士殁後所刻之遺著也。徐君文霨雲:先生既由蓮池憨山上窮賢首清涼,而溯其源于馬鳴龍樹。于以入毗盧之性海,契彌陀之願門。故居恒自言教宗賢首,行在彌陀。又嘗與李澹緣居士書曰:念佛法門,普攝叁根。中人以上,宜以叁經一論爲津梁。更以大乘起信論爲入道之門。通達此論,則楞嚴楞伽華嚴法華等經自易明了。嘗立量雲:念佛往生是有法,自力他力爲宗,因雲因果相感故,喻如車兩輪。嘗約桂伯華居士專心研究因明唯識二部,期于徹底通達。爲學佛者之楷模,不至颟顸儱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覺。實振興佛法之要門。且于淨土道理深爲有益。蓋莊嚴淨土,總不離唯識變現也(雲雲)。其詳見楊仁山居士事略,玆撮其大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