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業報?業報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俗語佛源、阿含辭典、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業報”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業報”的解釋

  業與報並稱。意爲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作業果。此爲佛教之重要基本觀念。據成實論卷七載,業報有善、不善、無記叁種,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則不報;此即佛教所主張之必然業報法則。于此法則中,業不但爲受身因緣,萬物亦從業因生。蓋于業與異熟、等流、離系、士用、增上等五種果之關系中,有漏之善、不善有異熟、等流之諸果,無記及無漏之業,則唯有等流、離系等果而無異熟果。又其中唯有漏之善、不善業所招之異熟果稱爲業報

  大寶積經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成實論卷八之叁受報業品(大叁二·二九八上):“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

  于業報之中,決定個人貧富、壽夭、命運之業,稱爲滿業。決定人之共性與共同物質生活條件之業,稱爲引業。又如受生爲人、畜等果報之總相,稱爲總報;如雖同受生爲人,然有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則稱爲別報。又果報之主體,即有情之身心,稱爲正報;有情所依之國土、什器等,稱爲依報。又國土、山河等爲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報,系由共業所招感,故稱共報。具體說明此一內容者,爲十二因緣與五道(或六道)輪回。[中阿含經卷叁、卷十四、卷叁十四、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雜阿毗昙心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卷一二五](參閱“業”549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業報”的解釋

  (術語)應于善惡業因之苦樂果報。又業因與果報。寶積經九十六曰:“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南本涅槃經六曰:“是薄福人受業報故。”法華經序品曰:“善惡業緣,受報好醜。”宗鏡錄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業報。”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業報”的解釋

  1.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2.業因與果報。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對“什麼是業報”的解釋

  相應于善業因而感得的苦樂果報,稱之爲業報,猶民間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寶積經》九十六:“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宋·延壽《宗鏡錄》卷二六:“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诠!”業報亦作“業果”,《舊唐書·王缙傳》:“又見缙等施財立寺,窮極瑰麗,每對揚啓沃,必以業果爲證。”佛教的叁世因果說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民衆的思想,于此也可見一斑。(常正)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業報”的解釋

行爲後,對行爲人或被行爲人的後續潛在影響力稱爲「業」,此種「業」由于後來其他條件的成熟,使之由潛在的力量轉成顯現的力量,稱爲「業報」。其中,對行爲人自己的影響力,深植于內心中而對來世有深遠的影響,一般稱此爲「等流因果」,同時也能影響來生的個性習慣,稱爲「業習」,而影響被行爲人的部分,可能受到被行爲人的正面或負面回報,一般也稱此「善惡因果」。(相關詞「知業」「知業有報」)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業報”的解釋

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業報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