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權智”與“實智”之並稱。又作權實二慧。權智,謂了知叁乘權化之法,又作方便智;實智,謂了知一乘真實之法,又作真實智、如實智。“實智”屬于“體”,“權智”屬于“用”。據大乘義章卷十九載,依“對權明實”而論,了知一乘真實之法,稱爲實智;了知叁乘權化之法,稱爲方便智。又論方便智,謂依“權巧方便”而論,實無其事,而權巧施設,故稱爲方便,其中,佛有叁業方便之法: (一)身巧,爲化度衆生,而權現佛、猕猴、鹿、馬等各類身形。(二)口巧,實無叁乘之差異,隨順衆生根機,而權說叁乘之法。(叁)意巧,尋念過去諸佛之善巧方便行化,我今所得道,亦應宣說叁乘之法。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叁叁·六九叁上):“佛法不出權實,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即實智妙也。及佛諸余法,亦無能測者,即佛權智妙也。如是二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據同書卷叁下載,權實二智可區分爲七類:析法權實、體法權實、體法含中權實、體法顯中權實、別權實、別含圓權實、圓權實,而此七類權實,各開自行權實、化他權實、自行化他權實等叁種,總合有二十一種權實。
此外,密教以胎藏曼荼羅之心蓮花臺爲實智,八葉花瓣之開敷爲權智。[法華玄論卷四、法華玄贊卷叁、大日經疏卷六、摩诃止觀卷叁下](參閱“權實”6894)
(名數)諸法既有權實之二法,達于其權法之差別,爲如來之權智,達于其實相之一理,爲如來之實智。開叁顯一之如來善巧者,權智之妙用,故本經方便品贊歎二智中,獨置重權智也。玄義叁上曰:“前來二十種智,不出權實二智。如經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悉具足,即總束前來諸權智也。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即是總束前來實智也。”同叁下曰:“對二谛境明智者,權實二智也。”同二上曰:“佛法不出權實,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即實智妙也。及佛諸余法亦無能測者,即佛權智妙也。”
權智和實智。見二智條。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