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m!gi^ti,巴利語同。又作集法、集法藏、結經、經典結集。乃合誦之意。即諸比丘聚集誦出佛陀之遺法。佛陀在世時,直接由佛陀爲弟子們釋疑、指導、依止等,至佛陀入滅後,即有必要將佛陀之說法共同誦出,一方面爲防止佛陀遺教散佚,一方面爲教權之確立,故佛弟子們集會于一處,將口口相傳之教法整理編集,稱爲結集。玆列舉如下:
第一次結集:于佛陀入滅之年,在阿阇世王之保護下,五百阿羅漢會聚于摩揭陀國王舍城郊外之七葉窟中,以摩诃迦葉爲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故稱爲五百結集、五百集法、五百出。此次結集,據五分律卷叁十、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二等載,系由阿難誦經(修多羅或法藏)、優婆離誦律(毗尼藏),再由諸長老將所誦出之經、律檢討修訂,編輯而成。此一說法,爲史學界所普遍認爲較可信者。此外,另有以下諸種說法:(一)結集經、律、論叁藏。依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誦律卷六十、大智度論卷二等所舉,阿難誦經、論(阿毗昙藏)、優婆離誦律。又付法藏因緣傳卷一謂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迦葉誦論。然據迦葉結經、撰集叁藏及雜藏傳等書所舉,則稱叁藏皆由阿難誦出。(二)結集經、律、論、雜集、禁咒五藏。據大唐西域記卷九、部執異論疏等載,迦葉召集五百阿羅漢舉行第一次結集之時,尚有數百千人以婆師婆爲首,而另行結集五藏,稱爲窟外結集、大衆部結集,以別于迦葉之窟內結集、上座部結集。然學者之間對此說之看法不一,或謂此說恐系諸部分裂之後,上座部之徒所虛構之說法,而予以否定。(叁)大乘經結集。據菩薩處胎經卷七出經品所載,迦葉命阿難誦出菩薩、聲聞、戒律諸藏,共集出八藏,即:胎化藏、中陰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薩藏、雜藏、金剛藏、佛藏。此外,據大智度論卷一○○、金剛仙論卷一等載,迦葉于耆阇崛山結集小乘叁藏之同時,文殊、彌勒等于鐵圍山,與阿難共同結集大乘經典,此稱鐵圍山大乘結集。然此說疑系大乘佛教興起後之傳說。
第二次結集:于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左右,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對戒律發生異議,提出十條戒律新主張。爲此,七百比丘會于毗舍離城,以耶舍爲上首,舉行第二次結集,稱爲七百結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結集以律藏爲主,訂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爲非法。
第叁次結集:于佛陀入滅後二百叁十六年,在阿育王之護持下,一千比丘會于摩揭陀國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爲上首,舉行第叁次結集。此次結集以經、律、論叁藏爲主。目犍連子帝須並自撰“論事”,對當時外道之各種異議邪說加以批駁;結集後,選派一批比丘至恒河流域以外之地區,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第一、二次結集之說,北方與南方佛教皆有流傳,第叁次結集之說則只流傳于南方。
第四次結集:有北傳、南傅二說。(一)北傳佛教有二種記載:(1)據婆薮槃豆法師傳載,佛陀入滅後五百年,說一切有部僧迦旃延子往印度西北之罽賓國,召集五百阿羅漢及五百菩薩進行結集,馬鳴菩薩筆之爲文,撰成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毗婆沙(即大毗婆沙論)百萬頌。(2)依大唐西域記卷叁所載,佛陀入滅後四百年,于迦膩色迦王(梵Kanis!ka )護持之下,以脅尊者(梵Pa^rs/va )、世友(梵Vasumitra )爲上首,聚集迦濕彌羅國(梵Kas/mir ,即罽賓)之比丘五百人造論解釋叁藏,先作邬波第铄論十萬頌,解釋素呾纜(經)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論十萬頌,解釋毗奈耶(律)藏;後作阿毗達磨毗婆沙論十萬頌,解釋阿毗達磨(論)藏;凡叁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爲鍱,镂寫論文,石函緘封,建塔藏于其中。此二說以後者較爲可信。但在南傳佛教中被認爲值得懷疑。(二)南傳上座部佛教據“大史”等之記載,謂第四次結集系于錫蘭國王婆他伽馬尼(巴Vat!t!aga^man!i )統治期間,于馬特列村之阿盧迦洞(阿盧寺)舉行,羅希多大上座主持,五百比丘參加。會中誦上座部佛教叁藏,修訂叁藏注釋,重新安排經典次序,寫成第一部巴利文叁藏及僧伽羅文注釋。
第五次結集:據巴利“教史”第六章、緬甸史等之記載,西元一八七一年,緬甸國王敏東(Mindon, 1853~1878 在位)召集二四○○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叁藏結集,國王爲護法人。此次結集以律藏爲中心,考訂校對聖典原文之同異,共同合誦,經過五個月完成。更將結集叁藏文字,分別镌刻于七二九塊方形大理石上,豎立于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圍繞,今尚存于曼德勒古都。
第六次結集: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衛塞節”(Visa^kha Day,世界佛陀日),緬甸佛教于國家贊助下,舉行第六次結集。此次結集之意義,在于團結佛教徒,增進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緬甸獨立國之地位。結集地點位于仰光北郊藝固山崗上,建築仿效印度第一次結集時之七葉窟。此次結集以第五次結集所镌刻之七二九塊大理石刻文爲依據,並廣采錫蘭、泰國、高棉、倫敦巴利聖典協會,以及緬甸各種巴利文版本,作詳細考訂。結集完成,印刷流通。此次結集並邀請南傳各國比丘參加,北傳國家比丘亦受邀觀禮,費時二年多,至一九五六年(佛曆二五○○年)之衛塞節完成。[佛般泥洹經卷下、福蓋正行所集經卷叁、高僧法顯傳、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本、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二、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阿毗達磨論の研究](參閱“十事非法”442)
(術語)Sa&mdotabv;giti,佛滅後,諸弟子相會,爲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爲大小乘經典。但經論所傳不同,以下順次大別而記之。第一爲小乘經之結集。第二爲大乘經之結集。第叁爲秘密經之結集。第一小乘經之結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結集,第二毗舍離城之結集,第叁波吒利弗城之結集,第四迦濕彌羅城之結集是也。[囗@又]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叁曰:“佛未涅槃以前經典已有結集,如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爲目幹連所造,而引大因緣經及教誨頗勒寠那經(卷十一),即小乘初次結集,亦非止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而已。西域記九雲: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棄結集之衆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于是凡聖鹹會,賢智畢萃,複集素呾纜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爲五藏。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衆部。是則阿含以外大衆部又有所集可知(此大衆部乃佛弟子,非佛滅百年大天破教以後之大衆部也)。
佛滅後,五百大阿羅漢相聚一處,將佛過去所說的法,結合集成爲佛教的叁藏經典。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