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karma-hetu。有二義:(一)業即因,以業爲招感未來果報之因。又作因業。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大四叁·五二一中):“業,苦本故,唯是因也。”(二) 業之因,能令業生長之因。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十七(大一二·五八五中):“業因者,即無明、觸。因無明、觸,衆生求有。求有因緣,即是愛也。愛因緣故,造作身、口、意業。”此系自十二因緣以釋業因之義。又據瑜伽師地論卷八載,惡業之因有十二種,列舉如下:(1)貪,(2)嗔,(3)癡。以上叁者均屬不善根。(4)由自力所造者,(5) 由他力所造者,(6)由于受國王諸侯等強權者所驅迫,(7)愛味己物而生貪欲,(8)有所怖畏故造殺等業,(9)恐受傷害故行殺等業,(10)爲戲樂之故而行殺等事,(11)以殺生爲正法而行殺等事,(12)撥無因果而行殺等事。此外,善業之因,即叁善根等一切反惡業之因均屬之。[瑜伽論略纂卷叁、瑜伽論略纂記卷二下、俱舍論光記卷十九](參閱“業”5494)
(術語)善業爲樂果之因,惡業爲苦果之因者。成實論業因品曰:“業是受身因緣。”又曰:“萬物從業因生。”般舟贊曰:“門門不同八萬四,爲滅無明果業因。”
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是樂果的因,惡業是苦果的因。 - 陳義孝編
瑜伽八卷十七頁雲:業因雲何?應知有十二種相。一、貪,二、瞋,叁、癡,四、自,五、他,六、隨他轉,七、所愛味,八、怖畏,九、爲損害,十、戲樂,十一、法想,十二、邪見。 - 朱芾煌
業即是因,以業爲招感未來果報之因。又作因業。《成唯識論述記》卷八謂:“業,苦本故,唯是因也。” - 于淩波居士著
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是樂果的因,惡業是苦果的因。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