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指佛乘。乘,載運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爲令衆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寶大車而導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蓋因衆生根機不等,于是先說叁乘之法而調熟之。法華經載,于一乘道分別說叁,後至法華時,會叁乘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卷二譬喻品]
(術語)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爲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于涅槃岸,故謂之乘。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同品曰:“諸佛如來,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同品曰:“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文句四上曰:“圓頓之教,爲一佛乘。”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勝鬘寶窟上本曰:“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爲一。運用自在,目之爲乘。”依法華論,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第十四名一乘經。起信論義記上曰:“乘者就喻爲稱,運載爲功。”案方便品所說,即開會叁乘之別執,悉歸趣于平等大會,等使一切衆生成佛道也。蓋大乘佛教中,所謂權大乘家,立一切有情爲法爾,五性各別之說。故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畢竟無由成佛。是故諸佛之法,自不可無叁乘之別。定性二乘,必由聲聞緣覺之二乘而般涅槃,菩薩種性,必由大乘而般涅槃。然法華等經,或說唯有一乘者,是引攝不定性者,不使墮于二乘地,進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即如來密意之說也。又以所趣之真如無差別,叁乘解脫等相等,故說爲一乘耳。實則非無二叁之別也。如大乘莊嚴經論第五,攝大乘論釋第十,廣列十義或八義意趣而論之。是爲所謂叁乘真實一乘方便之教旨,以深密等經爲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張也。至于實大乘則不然。蓋其所立之說,一切衆生,本無五性之別,悉有佛性,一性平等,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昔曾說叁乘各別之法者,不過爲對于權機假說之方便耳。此爲所謂一乘真實叁乘方便之教旨,天臺華嚴等宗家所主張也。其中天臺所依之法華經,主對于叁乘之人,說其教之所以方便,開會之,使歸于一佛乘,華嚴經主對于十地之大菩薩,廣說其所入之一乘法,故至智俨賢首,分一乘而更論同教別教之二種。五十要問答上,謂“一乘教有二種:一共教,二不共教。”孔目章一,謂“一乘之義,分別有二,一正乘,二方便乘,正乘如華嚴經所說,方便乘有十義”雲雲。又五教章上,謂“一乘教義之分齊,開爲二門。一別教,二同教。”並廣釋述之。今擇要言之,則在同于叁乘而說一乘爲同教,于叁乘全不共而別說一乘爲別教。彼法華譬喻品所謂宅內所指之門外叁車,叁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車,是別教一乘教也。同教者,如是叁一不爲別說。或謂一同于叁,或謂叁同于一,互相交參,是欲使成根欲性,進而入于華嚴別教一乘也。由是而概括之,一乘凡有叁種:一、爲存叁之一乘,所謂不破叁乘之疑執,亦不會二乘之行果,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說爲一乘。如攝大乘論之十義意趣是也。二、爲遮叁之一乘,會二乘之行果,遮叁乘之別執,而說爲一乘。如法華之同教一乘是也。叁、爲直顯之一乘,不對于二乘,故無可破,唯爲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之儀。如華嚴之別教一乘是也。又若經五教而論之,則總有五種之一乘。一別教一乘,如華嚴是。二同教一乘,如法華是。叁絕想一乘,如楞伽是。是爲頓教。所謂絕想亡言之邊,名爲一乘。四佛性平等一乘,是爲終教。一性皆成之邊,名爲一乘。五密意一乘,即爲始教。如攝論之十義意趣是。
[出法華經] 一乘者。佛乘也。乘即運載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爲令衆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故。喻以七寶大車而導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蓋由衆生機器不等。于是先說叁乘之法而調熟之。故經雲。于一乘道分別說叁。後至法華會。叁乘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又雲。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是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砗磲。碼瑙。赤真珠也。叁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 明·一如等 撰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 陳義孝編
顯揚二十卷十一頁雲:問:何故如來宣說一乘?答:由六因故。一、卽彼諸法,約無差別相說故。二、約無分別行相說故。叁、衆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脫平等故。謂差別求者,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性,不相違故。五、善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