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uddha^nusmr!ti,巴利語buddha^nussati。即在心裏稱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佛之名號,皆稱爲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稱爲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現佛之功德及佛相,稱爲觀想念佛;而口稱佛名,則稱爲稱名念佛、口稱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認爲叁世十方有無數佛,故所念之佛亦爲數衆多,常見者有念阿■佛、藥師佛、彌勒佛、大日如來等。通常,念佛之對象,以阿彌陀佛爲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爲念阿彌陀佛,且立即浮現佛之功德及其相好。
于阿含諸經中,念佛爲叁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贊歎、憶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貪嗔癡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據般舟叁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舊華嚴經卷七賢首品等,皆立有念佛叁昧法,即:一心系念一佛之名號,且觀想佛之叁十二相好光明,及其于衆中之說法,如此念念相續不斷,則能于定中見佛,亦得以往生佛國。如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爲修行之法門,若行人願往生佛國而至誠持念佛號,則于命終時,即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稱爲念佛往生。又阿彌陀佛之本願,系使念佛之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故信解其本願之念佛,稱爲本願念佛;此乃由佛之智慧而起,故又稱智慧念佛。日本淨土真宗常引智慧念佛之說,又謂末法濁世之衆生根機劣鈍,不堪義解、持戒或觀想等行,僅信稱念彌陀名號以往生,此稱愚鈍念佛。至于不參雜其他行法,專心稱名願生淨土者,稱爲專修念佛。若以自力精勤稱名,則稱自力念佛;反之,若以彌陀賜與之信心,自然促其念佛者,則稱他力念佛。此外,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並行者,稱爲事理雙修念佛。
于梵文本阿彌陀經中,念佛、念法、念僧之“念佛”,其最初之原語爲 buddhamanasika^ra,後則演爲 buddha^nusmr!ti。前者爲“作意”(起心)之意,後者爲“憶念”(意念)之意。又執持名號之原語爲 manasika^ra,淨土宗將其解爲“稱名”,然由原語實難見出此意。
茲將我國諸師對念佛之種種分類,列舉如下;(一)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舉出有相、無相二種念佛叁昧,明示欲得無相念佛叁昧者,應念法身佛,而欲得有相念佛叁昧者,則念報身佛、化身佛。(二)智顗之五方便念佛門則舉出五種念佛法門,其次第如下:(1)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指行者于念佛時,則必生起願生淨土之心。(2)觀相滅罪念佛叁昧門,即一心觀想佛之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觸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滅。(3)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指所觀之佛,乃從自心而起,別無境界。(4)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指觀想之心,亦無自相可得。(5)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行者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識,蒙十方佛之加被護念,于此,則智門興起,任運無礙,成就圓滿功德。(叁)澄觀之華嚴經疏卷五十六,亦舉出五種念佛法門,即:(1)緣境念佛門,(2)攝境唯心念佛門,(3)心境俱泯念佛門,(4)心境無礙念佛門,(5)重重無盡念佛門。(四)宗密之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則舉出稱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等四種念佛。(1)稱名念,專心稱念佛名。(2)觀像念,觀念塑畫等之佛像。(3)觀想念,觀想佛之相好。(4)實相念,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五)飛錫之念佛叁昧寶王論舉出叁世佛通念法,即:(1)念現在佛,專注一境而圓通叁世。(2)念過去佛,知佛與衆生乃迷悟之別,然二者之因果相同,無有二致。(3)念未來佛,生起一切衆生平等而皆爲未來諸佛之心。
此外,據傳燈之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卷五、智旭之蕅益宗論卷七等所舉,將念佛分爲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叁種(一)念他佛,即如念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之境,或念其身之相好,或念其法門、實相等,稱爲念他佛。此系廬山慧遠等諸師所修之法門。(二)念自佛,即觀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離過絕非,具足百界種種性相,與叁世諸佛平等無二,若觀至曆曆分明而一心不亂,則叁昧功成,豁然破除無明之障,而頓入明心見性之境。此系禅宗、天臺宗等諸師所修之法門。(叁)自他俱念,即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了知衆生乃諸佛心內之衆生,而諸佛即是衆生心內之諸佛,二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此系永明延壽、楚石梵琦等諸師所修持之法門。
日僧源信之往生耍集卷下末,將念佛分爲尋常、別時、臨終叁種。(一)尋常念佛,系指日常之念佛。(二)別時念佛,系指于特定時間、場所之念佛。(叁)臨終念佛,則指臨命終時,等待佛陀來迎之念佛。其中,尋常念佛又可分爲定業、散業、有相業、無相 業等四種。
此外,修行者爲互相砥砺、同修念佛法門而結社集會者,稱爲念佛會、念佛講、結社念佛。而修行念佛之堂宇,稱爲念佛堂。又長時相續之念佛,稱爲不斷念佛、常念佛。靜心凝神之念佛,稱爲定心念佛;以日常之散亂心念佛,則稱爲散心念佛。以念佛爲每日必修之行,稱爲日課念佛。日常生活中,不論何時何地之念佛,稱爲長時念佛。稱名多次,稱爲多念;僅念一聲,稱爲一念。謂一聲一聲稱名則可滅罪,稱爲念念滅罪。于晝夜六時禮拜念佛,稱爲六時念佛。于寒冷中巡行念佛,稱爲寒念佛。大聲稱名念佛,稱爲高聲念佛、大念佛。又將稱名配合于音樂而行,系始自唐代法照之五會念佛(配合五音曲調,分爲五層次之念佛),此類附曲調以稱揚佛名者,稱爲引聲念佛、甲念佛;如以歌唱般之唱詠念佛,則稱爲歌念 佛。若扣擊钲、鼓而邊跳踴邊念佛者 , 稱爲踴念佛。
我國佛教之贊頌、歌詠,乃佛“五會念佛”逐漸演變成爲一般寺院中之梵呗。目前在臺灣之梵呗,大約可分爲二大派,即:(一)海潮音,屬于大陸北方系統。(二)鼓山音,屬于大陸南方系統。此鼓山音據傳爲福州鼓山寺所傳。
其他尚有攝心念佛、數息念佛、參究念佛、看話念佛、釋迦念佛、觀音念佛、藥師念佛、彌勒念佛等多種念佛法門。總之,念佛之真義,在由口念佛而進入心念佛,念念不忘,亦即此“念”是佛,則念念成佛。[雜阿含經卷叁十叁、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長阿含卷五阇尼沙經、那先比丘經、佛藏經卷上念佛品、大智度論卷二十一、攝大乘論卷下、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卷九念佛品、分別功德論卷二、觀念法門、思惟略要法](參閱“五會念佛”1166、“天臺宗”1342、“梵呗”4635、“淨土宗”4684、“禅宗”6455)
(術語)念佛有總別之分。就總言之,有叁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也。二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叁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對定散有相無相,而爲四種:一定業念佛,即上之觀想念佛也。二散業念佛,即上之稱名念佛也。叁有相念佛,即上之定業念佛與散業念佛也。四無相念佛,即上之實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無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體,則爲定散與實相之叁種。顧就總之念佛而論,念佛之言,雖通于定散事理,然淨土門所勸者,乃屬于散業之稱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別言之,乃對于觀佛而別立念佛之言也。此時于觀佛之中,攝觀想與實相之二種念佛,因之稱名念佛,單名之曰念佛。如觀佛叁昧,念佛叁昧之對稱是也。念佛專取稱名者,乃淨土門一家之洪範,于念聲是一之釋而知之。今念佛之言,雖通于諸佛,而諸大乘之說,獨限于阿彌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尋常念相者,此有多種,大分爲四:一定業,謂坐禅入定觀佛。二散業,謂行住坐臥,散心念佛。叁有相業,謂或觀相好,或念名號,偏厭穢土,專求淨土。四無相業,謂雖稱念佛欣求淨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如幻如夢,即體而空。雖空而有非有非空,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空,是名無相業。”觀無量壽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楞嚴經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起信論曰:“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業,念佛爲本。”
有叁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 陳義孝編
念佛吃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較普遍的修行方法。《觀佛叁昧經·十觀佛密行品》謂:“佛告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複如是。”念佛就是一心專注地觀想佛(也指菩薩)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誦佛的名號。據說,念佛可以消除煩惱、業障。原始佛教一般專念釋迦牟尼佛,後起的大乘佛教則主張念十方世界諸佛。其中,淨土宗又主張念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包括阿彌陀佛的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如著名的淨土經《觀無量壽經》雲:“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包括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這也是淨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臥皆可念佛,有時默念,有時出聲。強調佛號要從心起,從口出,從耳入,念得曆曆分明,一心不亂。著名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念佛的歸俗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清·省庵《觀修淨土詩》雲:“勸君念佛歸西去,利比娑婆萬信贏。”又如老舍《茶館》第二幕:“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念佛有總別之分,就總言之有叁種:
一、稱名念佛 口稱佛名也。
二、觀想念佛 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叁、實相念佛 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對定散有相無相而爲四種:
一、定業念佛 即上之觀想念佛也。
二、散業念佛 即上之稱名念佛也。
叁、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業念佛與散業念佛也。
四、無相念佛 即上之實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無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體,則爲定散與實相之叁種。顧就總之念佛而論,念佛之言,雖通于定散事理,然淨土門所勸者,乃屬于散業之稱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別言之,乃對于觀佛,而別立念佛之言也。此時于觀佛之中,攝觀想與實相之二種念佛,因之稱名念佛,單名之曰念佛,如觀佛叁昧念佛叁昧之對稱是也。念佛專取稱名者,乃淨土門一家之洪範,于念聲是一之釋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尋常念相者,此有多種,大分爲四:一定業,謂坐禅入定觀佛。二散業,謂行住坐臥散心念佛。叁有相業,謂或觀相好,或念名號,遍厭穢土,專求淨土。四無相業,謂雖稱念佛,欣求淨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如幻如夢,即體而空,雖空而有,非有非空,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空,是名無相業。”
“念佛叁昧”有二種:
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謂之念佛叁昧,是因行之念佛叁昧也。
二、爲此叁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叁昧,是果成之念佛叁昧也。因行之念佛叁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叁昧,謂之發得。
念佛叁昧經雲念佛叁昧,則爲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智度論曰:“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 - 明·楊卓
有叁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