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因果?因果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俗語佛源、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因果”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梵語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爲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爲能生,“果”爲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爲因,由因而生者爲果。以時間之因果關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爲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廣義之因果關系,稱爲因果同時。

  古代印度之外道,有關因果之論點可分爲四類,佛教稱之爲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之原因歸于大自在天之能力。(二)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果,但以此果之因難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叁)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因,但以此因之結果難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結果。(四)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上記之外,佛教以外的古代印度思想界,尚有二種因果論之說,即:(一)因中有果論,主張果所顯現之現象世界必內具于因中,此乃婆羅門教與數論學派之思想;亦即認爲因中常具有果性,故以因與果之性質相等。(二)因中無果論,系與婆羅門教對立之一般思想界及勝論學派所提倡。即主張結合衆多獨立之根本要素,方能生起現象世界;亦即認爲因中未必具有果性,而須藉衆多的因相互和合始能産生果,故認爲因與果之性質並不相等。此論說亦可稱爲果中有因論。

  佛教之因果論大抵可分爲大小乘二系統,小乘以俱舍宗爲典型,提出四緣、六因、五果之說;大乘則以唯識宗爲代表,以四緣、十因、五果爲其因果論之主要內容,而于四緣、五果之闡釋,大小二乘之觀點亦相迥異。以唯識家而言,既認爲宇宙萬有皆由含藏于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變現,而由種子變現成諸法之間,須經由“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等的“叁法兩重”之因果關系,展轉作用而變現爲森羅萬象。其中,種子生種子之關系爲因果異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關系爲因果同時。此外,于六因、五果之中,異熟因與異熟果之關系,以及同類因、遍行因與等流果之關系,皆爲因果異時。至于俱有因、相應因與士用果之關系,則爲因果同時。又能作因與增上果之關系,通于因果異時與因果同時。又同類因與等流果之關系,系以自類之法爲因,引生等同流類之果,故稱自類因果

  衆生之行爲能引生異時之因果,即善之業因必有善之果報,惡之業因必有惡之果報,此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然嚴格言之,應稱爲善因樂果、惡因苦果。此乃因由善惡二業所招感之果報,系屬非善非惡之“無記性”;而所謂善、惡,乃特指必定招感果報之因法,故不宜以善果、惡果爲果報之稱。此種因果之理,俨然而不亂,稱爲因果報應。若無視因果之理的存在,而落入否認因果之思想見解中,即稱“撥無因果”。又若從實踐修道上論因果關系,則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此稱爲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

  此外,由善惡之業因而招感樂苦之果報,此種因果系異熟因與異熟果之因果關系;又由福德(世間的善業)而招感人天樂果,此爲福因與福果之因果關系;又由修習智慧能招感覺悟之果報,此爲智因與智果之因果關系。上述叁種因果關系,稱爲叁因叁果。又一般所謂的叁世因果因果報應等,多系指異熟因與異熟果之因果關系而言。

  蓋一切法皆由因果之理而生成壞滅,十界迷悟之顯現,即由此因果關系所成,而産生世間之因果、出世間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等分別。若就四谛而言,其苦、集二谛爲世間迷界之因果,滅、道二谛則爲出世間悟界之因果。要之,此因果之理實乃佛教重要之基本教理,于諸經典中即常對此理加以闡釋說明,並以善惡之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而相續不絕,來勸導人修行佛道,超脫有漏之境界,以達于無漏之寂靜地。[無量壽經卷下、俱舍論卷六、阿毗達磨發智論卷一、卷十五、大毗婆沙論卷十、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五、卷叁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叁、卷七、卷八、大乘義章卷叁、卷四](參閱“十因”418、“五果”1112、“六因”1256、“四緣”1832、“因”2269、“種子”5863)

229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術語)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佛教通之叁世說善惡應報之義。觀無量壽經曰:“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止觀五下曰:“招果爲因,克獲爲果。”十住毗婆娑論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爲果。”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系、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爲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爲,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诃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爲因,克獲爲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于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叁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叁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鲠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又如巴金《神·鬼·人》:“所謂因果報應在這裏能夠有什麼樣的說明呢?”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系。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爲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楞嚴經曰:“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泥犁經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因果經曰:“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爲者是。”
  涅槃經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遠離惡因。”
  彌勒所問經曰:“一業多果,多業一果。”(一業多果是一罪數刑,多業一果是數罪一刑,從其重也。)
  彌勒所問經又謂一業漸感五果,得異熟叁果,等二果。
  又謂十不善業道,有叁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叁增上果。生地獄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獄退生人中,依殺生故有有斷命果。依偷盜故有資生果。乃至依邪見故癡心增上,以是一切名習氣果。依彼十種不善業道。有一切外物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蠍,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指原因與結果。此爲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世界一切諸法的形成,“因”爲能生,“果”爲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爲因,由因而生者爲果。以時間的因果關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爲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的情形,此乃廣義的因果關系,稱爲因果同時。



因果,簡略言之,亦可說是原因與結果。能夠使諸法(某些事物、現象)生起的是因,被生起的是果。因者是能生,果者是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大乘止觀》五曰:“招果爲因,克獲爲果。”。 - 于淩波居士著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因果”的解釋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意思,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因果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