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而言,爲自然沖動之欲望;狹義而言,則爲意識間多種動機、目標、方法之一種選擇,而欲獲實現者。佛教中相當于意志之字爲思(梵cetana^ ),凡意志之活動,稱爲思業;已發爲行動者,稱爲思已業(身業、語業)。行(梵sam!ska^ra ,活動之意)之一詞,亦含意志之意味。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 1788~1860)謂,一切生命現象之根源爲其原意志,而意志本身常爲盲目之沖動。佛教學者即借用此盲目意志以喻“行”。然此種形上學根源之意志論,與佛教原本之立場相反。佛陀否定世界爲神之意志(神意說)或宿命說,亦否定“無因無緣”之說,而主張個人應本其自由意志爲主之努力論。
此有廣義狹義的解釋。自廣義來說,意志爲自然沖動的欲望;自狹義來說,則爲意識間多種動機、目標、方法的一種選擇,而欲獲實現者。在佛教中說,凡意志之活動,稱爲思業;已發爲行動者,稱爲思已業(身業、語業)。行蘊的行,亦含有意志的意義。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謂,一切生命現象的根源爲其原意志,而意志本身常爲盲目之沖動。佛教學者即借用此盲目意志以喻“行”。然此種形上學根源之意志論,與佛教原本之立場相反。佛陀否定世界爲神之意志(神意說)或宿命說,亦否定“無因無緣”之說,而主張個人應本其自由意志爲主之努力論。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