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分別?分別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分別”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分別”的解釋

  (一)梵語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論卷二舉有叁分別:(一)自性分別,以尋或伺之心所爲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二)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爲體之判斷推理作用。(叁)隨念分別,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爲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六識之中,意識具足上述之叁分別,故謂有分別(梵savikalpa  );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而無其他二分別,故謂無分別(梵avikalpa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認爲叁分別乃意識之作用,故謂自性分別屬現在,隨念分別屬過去,計度分別則共通于過去與未來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攝大乘論認爲凡夫所起之分別,系由迷妄所産生,與真如之理並不契合,僅依分別,無法如實悟證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別,乃爲虛妄分別(簡稱妄分別)。若欲得真如,則須舍離凡夫之分別智,而依無分別智始可。亦即菩薩于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與所知之對立,始可獲得平等之無分別智。此無分別智分加行(准備階段)、根本、後得叁階段,依次稱爲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成唯識論卷七、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攝大乘論本卷中、顯揚聖教論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叁]

  (二)梵語vibhan%ga,  vibhajya。區分、類別、分析之意。即欲分類、分析教法,而由種種立場來研究考察之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分別”的解釋

  (雜語)思量識別諸事理曰分別,是爲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爲心心所之異名也。法華經曰:“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發智論一曰:“法歸分別,聖歸涅槃。”成實論叁曰:“法歸分別,真人歸滅。”唯識述記七末曰:“言分別者,有漏叁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爲自體故。”俱舍光記二十曰:“毗婆阇(Vibh&amacron;jya)名分別。”叁界之心心所以虛妄之分別爲自性,即妄于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法也,故稱之爲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慧。慈恩寺傳七曰:“菩薩以分別爲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诠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分別”的解釋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分別”的解釋

瑜伽十叁卷十八頁雲:雲何分別?謂想蘊。
二解  瑜伽七十二卷五頁雲:何等爲分別?謂叁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叁解  瑜伽八十叁卷十一頁雲:比量爲依而起尋求,說名分別
四解  瑜伽八十叁卷十二頁雲:分別者:謂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
五解  顯揚六卷一頁雲:分別者:謂叁界所攝諸心心法。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分別”的解釋

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即是心及心所對境生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論》卷二舉有叁分別:一、自性分別,以尋或伺之心所爲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二、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爲體之判斷推理作用。叁、隨念分別,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爲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六識之中,意識具足上述之叁分別,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而無其他二分別。《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認爲叁分別乃是意識的作用,故謂自性分別屬于現在,隨念分別屬于過去,計度分別則共通于過去與未來者。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分別”的解釋

1.解說、分析,如「爲人分別演說顯示」。2.分辨、理解,如「分別緣起」。3.一一地,如「分別如是觀」、「等受分別」、「分別論不分別答者」、「如不分別說。如是分別」。4.差別,如「有分別法.無分別法」、「分別.不分別」。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分別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