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佛性?叁佛性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佛性”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佛性”的解釋

  (一)叁因佛性。智顗依佛性所具因之義而立如下叁因佛性:(一)正因佛性,正乃中正之義,爲遠離偏邪,是衆生本具之理性。(二)了因佛性,了即照了之義,爲顯發法身之照了覺智。(叁)緣因佛性,緣即資助之義,爲資助覺智之功德善根。[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參閱“佛性”2633)

  (二)又作叁位佛性。依道前凡夫位等叁位,將佛性分成如下叁種:(一)自性住佛性,又作住自性性。即見道前之凡夫位,爲衆生未修行而本具之佛性,此佛性自性常住。(二)  引出佛性,又作引出性。即發心以上有學之聖位,衆生藉修習、智慧、禅定之力,引發本有之佛性。(叁)至得果佛性,又作至得佛性、至究竟果。即無學之聖位,以修因滿足而顯現果性,爲了了顯現,覺悟究竟之天生佛性。[佛性論卷二、成唯識論卷六、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卷九、華嚴經孔目章卷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四]

  (叁)指理佛性、行佛性、隱密佛性叁種。據唯識義私記卷四本所說:(一)在纏真如爲佛果涅槃四德之因,故稱理佛性。(二)六度等萬行乃成佛果菩提四智之因,故稱行佛性。  (叁)貪嗔等是所斷法,生能斷之智,如糞爲火之因,故稱隱密佛性。[能顯中邊慧日論卷四、唯識義章卷四本](參閱“二佛性”195、“佛性”263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佛性”的解釋

  (名數)佛性雖常住不變,然爲他修證,分叁義:一、自性住佛性,一切衆生本有之,爲自性而常住者。叁惡之衆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漸爲引出者。叁乘之行人具之。叁、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發者。即諸佛之佛性也。見華嚴孔目章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佛性”的解釋

  (名數)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一切衆生,本有此性,名爲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衆生必假修習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叁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至于果位時,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現,是名至德果佛性。見華嚴孔目章。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叁佛性”的解釋

  [出華嚴孔目]  謂真性平等。猶如虛空。于諸凡聖。無所限礙。故名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謂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即是一切衆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謂一切衆生。佛性雖具。必假修習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叁至得果佛性謂修因滿足。則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時。了了顯發。是名至得果佛性。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叁佛性”的解釋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因爲是自性,所以常住,叁惡道的衆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衆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爲叁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余,這是諸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叁佛性”的解釋

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

  自性住佛性:是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因爲是自性,所以常住,叁惡道的衆生,就只有這一種。

  引出佛性:是衆生憑著自己的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爲叁乘行者所具有。

  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余,這是諸佛的佛性。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佛性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