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阿阇之一。又作依止師。比丘新剃度後,依止其他先輩比丘,而受其監督學法,此師即稱依止阿阇梨。據釋氏要覽卷上載,師有二種:一爲親教師,即比丘依之出家、受經者;二爲依止師,即比丘依之禀受叁藏者。而禅林中,亦稱參禅之師爲依止師。
戒律中有關依止之規定者,稱爲依止法。在五分律卷十六、卷十七之受戒法,四分律卷叁十叁、卷叁十四之受戒犍度,巴利律藏(Vinaya-pit!aka)之大品(Maha^-vagga )第一大犍度(Maha-kkhandhaka)等廣律之受戒篇,及巴利律藏附隨(Pariva^ra, XV, 1 )依止品(Nissaya-vagga)中,均有關于受戒者依止師之詳細記載。
四分律行事鈔卷上之叁師資相攝篇就其依止,開立明弟子依止、明二師攝受二門,後者設有依止意、得無師時節、簡師德因明諸師不同、明請師法、師攝受法、明治罰诃責法、明失師法等七門而詳釋之。其中依止意條載,新受戒者初入佛法,萬事無知,動辄違教,故律中製定未滿五歲,或已滿五夏之愚癡者,應依止有德者,咨承法訓。(參閱“阿阇梨”3688)
(職位)比丘新度後,以依止其他先輩比丘而受其監督爲法。此師曰依止阿阇梨。五種阿阇梨之一。見四分律叁十四。
五種阿阇梨之一。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