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priya-sam!prayoga-duh!kha。八苦之一,五苦之一。謂衆生不由自主,不得不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惱。又作非愛會苦、怨憎惡苦、不相哀相逢會苦。據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谛經(大一·四六八上):“謂衆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集,共合爲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複如是。”此皆因不愛之境與身心會合而引發之痛苦,稱爲怨憎會苦。又五王經載,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爭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處,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忽相見;會遇狹道,各自張弓注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怖畏無量。又大乘義章卷叁謂,怨憎會苦有內外二者,內者即叁惡道報,外者即刀杖等緣。[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四谛經、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
(術語)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會這苦也。涅槃經十二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
八苦之一。見八苦條。 - 陳義孝編
瑜伽六十一卷十五頁雲:雲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叁、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二解 法蘊足論五卷八頁雲:雲何怨憎會苦?怨憎會、謂諸有情等、不可愛、不可樂、不可喜、不可意,而與彼俱,一處爲伴,不別不異,不離不散,聚集和合;總名怨憎會。何因緣故說怨憎會爲苦?謂諸有情怨憎會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爲苦。複次怨憎會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怨憎會苦。 - 朱芾煌
八苦之一,五苦之一。謂衆生不由自主,不得不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惱。又作非愛會苦、怨憎惡苦。《大乘義章》卷叁謂,怨憎會苦有內外二者,內者即叁惡道報,外者即刀杖等緣。 - 于淩波居士著
與自己不喜歡的在一起,所生起的苦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