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上行菩薩(梵Vis/is!t!a -ca^ritra )、無邊行菩薩(梵Ananta - ca^ritra )、淨行菩薩(梵Visuddha -ca^ritra )、安立行菩薩(梵Supratis!t!hita - ca^ritra )等四位。又稱本化四菩薩。據法華經卷五從地踴出品載,四菩薩受佛敕于末法濁世出現,以弘宣法華經,爲諸菩薩之四導師及上首唱導之師。
(二)指普賢、觀音、文殊、彌勒等四位與衆生因緣最深之菩薩。在密教中,位于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之四維。據大日經卷五入秘密漫荼羅位品載,如來居于漫荼羅之中,爲一切世間最尊特身,于彼東方爲寶幢如來,南方爲開敷華王如來,北方爲鼓音如來,西方爲無量壽如來;東南方則爲普賢菩薩,東北方爲觀自在菩薩,西南方爲妙吉祥童子(文殊),西北方爲慈氏菩薩(彌勒)。四菩薩即次第象征四方四佛之因地。
四菩薩爲密教以前諸大乘經中廣被提及之菩薩。在道行般若經卷一道行品中,舉出彌勒、文殊師利二菩薩。無量壽經卷上則列有普賢、妙德(文殊)、慈氏等叁菩薩,將此叁菩薩視爲賢劫菩薩。郁伽羅越問菩薩經(大寶積經卷八十二)中,記有彌勒、文殊師利、斷正道、觀世音、得大勢等五菩薩。或爲配于四方四佛,故就諸著名之菩薩中,選出四菩薩。[大日經疏卷十七]
(名數)胎藏界曼荼羅除中臺大日如來外之四方四菩薩也。[囗@又]觀音,彌勒,普賢,文殊。此四菩薩與娑婆之衆生因緣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