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雲居寺?雲居寺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雲居寺”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雲居寺”的解釋

(一)位于河北房山縣西南雲居山(石經山)東峰。又稱石峪寺。隋代大業年中,幽州沙門智苑發願以房山之石造一切經藏,乃鑿岩爲石室,磨四壁以寫經,又取方石刻經書,藏于石室內而密閉之。當時,有炀帝之後助成其業,朝野亦爭相喜舍金品,遂得竣工。唐代貞觀十叁年(639),智苑示寂于該寺,玄導、儀公、暹公、玄法等繼其刻經之業。開元年中,金仙公主命人加以修葺,並于五峰之頂各造一白石小塔,賜新舊譯經四千余卷及莊園。唐末五代時曾一度中斷,至遼時,再興刻經之業,延續六十余年,完成大藏經之大半。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英宗正統九年(1444)曾兩度重修之。如此,由智苑點燃的護法之燈,曆經隋、唐、遼、金、元、明六代終于完成。而漢、滿、蒙、西藏各族,亦直接、間接參與此項聖業。凡刻經一千余部,經版一萬五千余塊,分藏于石經山九個石洞及雲居寺西南之地穴中,除少數因風化殘損外,大部分皆完整。



  現存堂塔頗多,寺之西南有以磚築成之十一層塔,系遼天慶七年(1117)所建,稱爲壓經塔,亦稱南塔。塔下埋藏無數石經。寺于抗日戰爭時毀于炮火,現僅存北塔及其四隅之小石塔。又民國七十六年(1987)四月中共宣布在本寺發現裝有佛陀舍利的兩個金缽,據傳,此二缽于隋炀帝時即藏于本寺山洞中。[法苑珠林卷十八、小西天石經堂記、續秘藏石經塔記、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十一]



  (二)位于河北涿縣城內東北隅。城內有磚塔兩座,城北之塔位于本寺,其建造年代無確實記載,然據金正隆五年(1160)雲居寺重修釋迦佛舍利塔碑記載,此塔建于遼大安八年(1092),而與城南之智度寺塔南北遙峙。北塔呈八角六層之形,一反佛塔之層數多爲奇數之慣例。塔以磚砌,鬥栱富于變化,造型優美,與南塔同爲遼代建築之代表。

  (叁)位于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裏處之雲居山上。又稱飛白寺、真如寺、龍昌寺。建于唐代元和年間。宋代祥符年中,受敕額“真如禅院”。後廢毀,明代萬曆年間複重建。開山爲洞山良價之法嗣道膺,其後曆住者有道簡、懷嶽,佛印了元亦曾居此。[大清一統志卷二四叁]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雲居寺”的解釋

  以庋藏碑版石經和供養佛舍利聞世的中國佛教古刹。位于北京房山石經山(原名白帶山)。隋代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始建于大業(605~618)年間。該寺除本身建築外,尚有九個藏經洞和施茶亭等設施。在隋、唐、遼、金、明五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與支授下,千余年中共刻造、庋藏經碑1.4萬余塊,除去重複刻造者外,計刻經1100余部,刻工精湛,爲中國佛教文化珍品之一(見房山石經)。

  隋仁壽(601~604)年間,靜琬曾從隨文帝處得到佛舍利(爲印度僧人所獻)叁粒,于大業年間安置于雷音洞(第五藏經洞)內。據明德清《涿州西石經山協音窟舍利記》載稱,明萬曆二十年(1592)叁月六日,達觀可禅師曾奉萬曆皇帝朱翊鈞之母慈聖皇太後旨意,將雷音洞所藏佛舍利迎入慈甯宮供養叁日,後又放回原處。其後情況鮮爲人知。直到1981年11月,在修繕雷音洞地面時,始發現原佛座後地下5百米有一豎穴,內藏石函、銀函、玉函等五個,以函套函的方式密封。經啓封,外層爲漢白玉石函,函蓋和函內分別刻有銘文,記述明萬曆年間首次發現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況;第二層爲青石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內安置佛舍利叁粒願住持永劫”36字銘文;第叁層爲漢白玉函,蓋上有“佛舍利”及上下款26字;第四層爲鍍金銀函,內藏木質彩繪香珠一顆,珍珠十一顆;在第五層的白玉函內,始見佛舍利兩粒,珍珠兩顆。經近年來反複考證,確認爲1300余年前靜琬安置在雷音洞的佛舍利。據有關專家推測,原藏叁粒,今存兩粒,可能是在明萬曆年間迎入宮內供養過程中遺失。

  1987年4月28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北京宣布這次發現經過及考證結果。5月5日,北京佛教界在廣濟寺舉行隆重法會,迎奉佛舍利。雲居寺修複後,仍歸雷音洞供養,接待各界觀瞻。(吳銘詩)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雲居寺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