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叁國吳之譯經家。叁世紀末大月氏人。字恭明。初隨族人遷至東土,寄居河南。通曉六國語言,並從支婁迦谶之弟子支亮受業,飽覽群籍,時人呼之爲智囊,而與支婁迦谶、支亮並稱爲“叁支”。後避亂入吳,頗受吳王孫權之禮遇,並尊爲博士,以輔導太子孫亮。吳黃武元年至建興年中(222~253),凡叁十余年間,致力于佛典漢譯工作,譯出維摩诘經、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明度經等諸經。其所譯經典部數異說頗多,如梁高僧傳卷一載爲四十九部,曆代叁寶紀卷五載爲一二九部等。所譯經書辭旨雅馴,爲時所稱。此外,又依無量壽經及中本起經,製作贊菩薩連句、梵呗叁契,並注解了本生死經。至太子即位(252),師遂隱遁入穹隘(隆)山,從竺法蘭淨持佛戒,潛心禅寂,公卿士大夫每多入山歸依者。晚年病終,世壽六十。其生卒年不詳。[出叁藏記集卷七、卷十叁、法經錄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二]
(人名)漢時高僧,字恭明,月氐國優婆塞也。漢末遊洛,該覽經籍,細長黑瘦,白眼黃睛。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叁國時期佛經翻譯家。一名越,字恭明。月氏族後裔,其祖先于東漢靈帝時入籍中國。他自幼學習中外典籍,精通六種語言,曾受業于大乘學者支婁迦谶的弟子支亮。後避亂遷東吳,拜爲博士。其間,潛心翻譯佛典,深受吳主孫權的信任,曾輔佐太子登。太子逝世後,隱居穹隆山,傳60歲卒于山中。
支謙所譯經典的數量,曆代說法不一。道安著錄爲30部,僧祐認爲有36部;慧皎《高僧傳》說有49部,費長房又稱129部,智昇考訂爲88部。主要有《維摩經》2卷、《瑞應本起經》2卷、《阿彌陀經》2卷、《大明度無極經》4卷、《菩薩本業經》1卷、《大般泥洹經》2卷等。他修訂的前人譯經有《了本生死經》1卷、《法句經》2卷等。他反對前人譯經過于質樸而使義理隱晦難明,主張文質調和,暢達經意,使人易于理解,並努力把這種觀點運用于實踐,開創了一代新的譯風,深得好評。但也有人對他的翻譯提出批評,認爲不盡符合原文。支謙還首創會譯之法,對後代産生一定影響。他尚著有自注自譯的《了本生死經》,主要是通過緣起論以論證諸法性空本無的道理,並企圖從理論上把因果報應同無我性空的學說結合起來。此外,他還深谙音律,曾依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創作《贊菩薩連句梵呗》叁契。今已失傳。(方廣 )
月氏國優婆塞也。漢末遊洛,該覽經籍,及諸伎藝。善諸國語,細長黑瘦,白眼黃睛。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爲博士。謙譯經典,深得義旨。 - 宋·普潤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