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通智。即大乘起信論所說五識之一。即指能起妄心智用,而分別可愛、不可愛等諸境界之作用。[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
(二)即朋友之異稱。吾人平時所謂知人一語,即指知其人之心識,此處乃引申爲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識之義。故就爲人而言,其人若善,則爲善友、善知識;若惡,則爲惡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于善處者,是善友,故稱善知識,又單稱知識。又如勸善友,使其欣喜叁寶,則稱爲勸知識、唱知識。[舊華嚴經卷五十八入法界品、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善知識品](參閱“善知識”4884)
(叁)日本佛教界轉用爲勸化、募緣之意。故凡捐贈予寺院之財物,稱爲“知識物”;書寫勸化旨趣之文,稱爲“知識文”;以勸化爲主旨而寫就之經典,稱爲“知識經”。
(名數)起信論所說五識之一。與六粗相中之智相同。就心體雲智識,就無期之相雲智相。見智相條。[囗@又](術語)朋友之異名。如雲知人,我知其心識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識之義。諸經之初有“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即就爲人所知而雲:其人善,爲善友善知識。惡,則爲惡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于善處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識,又單雲知識。又勸善友使喜舍叁寶,謂之勸知識,唱知識。
瑜伽八十叁卷二頁雲:宿昔同處居家樂故;名爲知識。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