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adhyama^-pratipad,巴利語majjhima-pat!ipada^。即離開二邊之極端、邪執,爲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又作中路,或單稱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場,于大、小二乘廣受重視,故其意義雖各有深淺,但各宗以此語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則爲一致。中道之意義稱中道義,中道之真理稱中道理。中道教(叁時教之一)即指中道之教說,以中道爲旨之立場稱爲中道宗(法相宗主張唯識中道,並自稱爲中道宗),觀中道稱爲中道觀(全稱中道第一義谛觀,爲叁觀之一)。又因中道乃表示宇宙萬有之真實相,故就中道即實相之意義而言,稱爲中道實相。
(一)在阿含教說而言,因八聖道之實踐是遠離快樂主義與苦行主義等偏頗之生活態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槃,故稱八聖道爲中道。若正確理解十二緣起之真理,因而遠離常見(認爲衆生生命主體之我爲永遠存續者)與斷見(認爲死後全歸滅無),或有見(自然之立場、世間之常識)與無見(虛無主義)等偏頗之看法,故正觀十二緣起,是謂住于中道之正見。前者爲釋尊初轉法輪時所說,乃屬實踐上之中道;後者則爲思想上之中道。
(二)在部派佛教而言,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九、成實論卷十一等,繼承阿含教說之立場,謂中道遠離斷、常之二見。
(叁)大乘中觀派之主張,以般若波羅蜜爲根本立場,以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而無所得者爲中道。據中論卷一觀因緣品載,緣起之理法是打破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八種邪見(八邪、八迷、八過、八計、八謬、八事之戲論),而闡明空之真理;萬有以順此緣起道理而存在,故離八邪,本無實體,不爲執著之對象。如此,離八邪而住于無得正觀,稱爲中道,此即八不中道、八不正觀、無得中道、八不中觀。此“八不”即指否定生滅等八邪之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由此得破一切邪執,而顯現諸法實相。八不之中,不生、不滅是其根本,故特別以不生包攝八不。據吉藏之中論疏卷二,不生是破嬰兒闡提,不滅是破邪見闡提,不斷是破斷見之聲聞,不常是破常見之聲聞,不一、不異是破外道,不來、不去是破獨覺及初發心菩薩之各種邪執。
叁論宗基此八不中道之說,說叁種中道,即中論疏卷一中就八不中道與二谛之關系加以說明:(1)俗谛中道(世谛中道),從依因緣假合而存在之現象面來說,萬法無實體,是空,但卻以假有之現象存在,故爲無生滅之生滅,生與不生俱不可說。(2)真谛中道,從存在本體之真實面來說,萬法皆是假有現象之存在,本體畢竟空,故爲生滅之無生滅,不生與非不生俱不可說。以上兩者稱二谛各論之中道。(3)二谛合明中道(非俗非真中道),所謂無生滅之生滅或生滅之無生滅,其實既非生滅,亦非無生滅,而是超絕言語思慮之畢竟空。
又據叁論玄義卷下謂,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別。即以中道爲唯一清淨道是爲一中,中道配以二谛而論,分“世谛之中”、“真谛之中”是爲二中,“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是爲叁中。四中即:(1)對偏中,對斷、常等偏見所說之中。(2)盡偏中,即指滅盡上述之偏見,而顯出中道之意義。(3)絕對中,所顯現之中乃超絕言語思慮之不偏不中者,故假名爲中。(4)成假中,由非有非無之絕對中,反能成立現象假有之存在(有無),爲教化衆生之方便。
(四)天臺宗立空假中叁谛之說,主張一切諸法乃超越空、假之絕對,且其本體非爲言說思慮之對象,此即中谛。此中谛爲化法四教中之別、圓二教所說,但別教視叁谛爲各個獨立之真理(隔曆叁谛),空、假二谛爲現象面,中谛爲本體面,此種釋法稱之爲但中;圓教則視叁谛並非孤立,一谛之中具足叁谛,叁者圓融無別(圓融叁谛),爲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谛,故稱爲不但中。又通教雖不言叁谛,但所說之空理中,已包含中道,故通教亦稱含中之教。此外,天臺宗主張中道之理爲宇宙之真實相狀,悟其理即能自由自在趨向佛乃至地獄之十界,此即應受教化者之機而變化姿態,以應化之本源含中道之理,故稱作中道應本。藏教與通教之菩薩並不具此種能力。前者唯伏見思之惑,而不斷盡,以此惑爲因而受生叁界(伏惑行因);後者以誓願力扶持煩惱之習氣,生于叁界而教化衆生(誓扶習生)。
(五)唯識宗立有、空、中等叁時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有、空二邊(兩極端),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稱爲中道了義教;偏于有、空之教,稱爲不了義教。其所謂中道即唯識中道,即:(1)凡夫所以視有情實體生命之我與構成萬有要素之法爲實在,皆因迷情之妄執所致,故是“情有理無”,爲“非有”。(2)萬有爲因緣之假和合,系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即識是“理有情無”,爲“非無”。(3)萬有無固定之本性(自性),是爲空,故能自在變現,即空是“真空妙有”,爲“非無”。依此,宇宙之真相即以“非有非無”(非有非空)之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張者稱爲中道了義教。據叁性之說,此所謂之我與法即爲遍計所執性,識爲依他起性,空爲圓成實性之義。
又日本方面,執空說之南寺主張叁性對望中道(叁性相對中道、言诠中道)之說。即依真如之圓成實性(實有)而有依他起性(假有)之現象,再有遍計所執性執其現象之相爲實有,故遍計所執性爲非有,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爲非無。此叁性乃同立于一法(一事物)上之叁性,若由叁性相望之立場言,則此法系“非有非無”之中道,此即叁性對望中道之義。對此,體空說之北寺主張一法中道(離言中道)之說。即各就叁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義。例如遍計所執性是情有,故非無;然因其理無,故亦非有。亦即自具中道之立場言,叁性之每一性皆顯示中道之義。但亦有人主張,一法中道說中之遍計所執性乃屬凡夫之迷情,故不可立于中道。
主張叁性相望之中道,以系于言說之上而論中道,故稱爲言诠中道。一法中道則主張一切存在之本來實相,乃是斷絕言語思慮、非有非空之中道,亦爲絕對存在之中道,故稱爲離言中道。二者合稱二重中道。前者是教化他人之中道,後者是表顯自內證之中道。此外,中道一語,亦用于指能觀之智或所觀之理等情形。[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阿含經卷五十六羅摩經、轉法輪經、大寶積經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叁、維摩經文疏卷二十一、摩诃止觀卷叁上、卷五上、卷七上、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總料簡章](參閱“二重中道”205)
(術語)法相以唯識爲中道,叁論以八不爲中道,天臺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中者,不二之義。絕待之稱,雙非雙照之目也。中論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
Middle Way == 中道
It denotes the mean between two extremes, particularly between realism and nihilism, eternal substantial existence and annihilation. This doctrine opposes the rigid categories of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in the interest of a middle way. This is the utlimate truth of Buddhism, and the reality character of all Buddha. See also Eight Negations.
Middle Path == 中道
See Middle Way.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爲中道,叁論以八不爲中道,天臺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 - 陳義孝編
集論六卷六頁雲:雲何中道?謂中軟、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叁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軟叁品煩惱。 - 朱芾煌
即離開二邊的極端、邪執,爲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釋迦牟尼世尊住世時代,最初說的中道,指的是遠離苦行與欲樂兩種極端的修行的方法。《過去現在因果經》謂:“爾時世尊,語憍陳如言,……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者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鑽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鑽智慧火,亦複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棄苦樂,行于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八正聖道,離于生老病死之患。……”以上是最初中道的含義。後來的大乘佛教,各宗派莫不重視中道,如空宗以八不爲中道,有宗以唯識爲中道。在中國,天臺宗以佛性爲中道,華嚴宗以法界爲中道。但各宗派的中道,其意義並不相同。唯識宗的中道,立有、空、中等叁時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有、空二邊,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之教,稱爲中道了義教;偏于有、空之教,稱爲不了義教。其所謂中道即唯識中道,即:一、凡夫所以視有情實體生命之我與構成萬有要素之法爲實在,皆因迷情之妄執所致,故是“情有理無”,爲“非有”。二、萬有爲因緣之假和合,系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即識是“理有情無”,爲“非無。叁、萬有無固定之自性,是爲空,故能自在變現,即空是“真空妙有”,爲“非無”。依此,宇宙的真相即以“非有非無”(非有非空)的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張者稱爲中道了義教。據叁性之說,此所謂之我與法即爲遍計所執性,識爲依他起性,空爲圓成實性之義。 - 于淩波居士著
1.離「永恒、斷滅」或「縱欲、苦行」等極端的觀念或行爲。2.指八聖道,參看「八聖道」。 - 莊春江居士編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