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82)叁國魏僧。爲我國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或謂亦爲我國最早出家之僧。颍川(河南許州東北)人。又稱朱子行、朱士衡。師以弘法爲己任,致力于經典之研究。曾于魏甘露二年(257)在洛陽講說道行般若經,爲我國最早之講經說法者。師因感于該經文句簡略,義理艱澀,令人難以理解大乘之旨,遂于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阗,欲求梵本,後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章,名爲放光般若經,于西晉武帝太康叁年(282)遣弟子弗如檀(法饒)等,送達中土。至惠帝元康元年(291)由竺叔蘭、無羅叉(又稱無叉羅)等于陳留水南寺譯爲漢文,此即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太安二年(303),竺法寂與竺法蘭在水北寺共同校勘般若經,版本更趨完善。
蓋吳之支謙譯出道行般若經之異譯本大明度無極經六卷,首開研究般若學之風氣;而師西行求經,更促成西晉般若學之興盛。又師往西域求法,行萬余裏,在外二十余年,太康叁年示寂于于阗,世壽八十。[梁高僧傳卷四、出叁藏記集卷二、卷七、卷十叁、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叁、法苑珠林卷十八、佛祖統紀卷叁十六](參閱“放光般若經”3275)
叁國魏僧人。漢族地區僧人最早西行求法者。原籍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縣)。少年出家。嘉平(249~253)中,昙柯迦羅弘傳《僧祇戒本》,開始依羯磨法授戒,他依法受戒成爲比丘。出家後精研經典。常在洛陽講《道行般若經》,感到譯音理解未透,刪略頗多,文句艱澀,難于理解,因而發願西行尋找原本。甘露五年(260)從長安出發,到當時大乘經典集中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帶)寫得《放光般若經》梵本40章,60余萬字。由于當地聲聞學徒的阻撓,寫本未能很快送出,直到西晉太康叁年(282)才遣弟子弗如檀(漢譯法饒)等10人送回洛陽,元康元年(291)由無羅叉和竺叔蘭等譯出,計20卷。朱士行終身未回漢地,80歲病死于阗。其所得經典雖只有《放光般若經》一種,譯文仍學無整,但對當時影響很大。一時學者如帛法祚、支孝龍、竺法蘊、康僧淵、竺法汰、于法開等都借《放光般若經》來弘揚般若學,後人有托名《朱士行漢錄》之作,隋初已佚。(隆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