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集資糧之位。爲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又作資糧地、資糧道、集大聚位。即爲趨往無上菩提,于地前初阿僧祇劫修集施戒等種種諸善以爲福智之資糧,此一階位即稱資糧位。然于此一階位未修真如觀,未能伏除能取、所取等二取之種子,而有煩惱、所知等二障,故所求之菩提、所修之行等皆廣大難修,于修行時,易生叁種退屈,即:(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叁)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故須以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省己意樂能修施等、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等叁事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來對治之。于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合並資糧、加行二階位,稱爲信樂位。
另于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二舉出十叁種資糧道,即:(一)自圓滿,謂得人身而諸根無缺,已得淨信,遠離諸業障。(二)他圓滿,謂遇諸佛出世,聞正法而證之,並能對他人教授一己之所證。(叁)善法欲,謂聞正法而得淨信,其後即出家學道。(四)戒律儀,謂安住于具足戒而守護別解脫律儀。(五)根律儀,謂住于正念,守護六根,盡量防遮各種過失之緣。(六)于食知量,謂思擇段食之過患,僅爲維持色身而進用適量之食物。(七)于初夜、後夜常勤悟寤,修習瑜伽,遠離纏蓋,于善法之中,其心恒常勇猛精進。(八)住于正知,謂于往還、屈伸、飲食、語默等一切時、一切行之中,均如量如理,住于正知中。(九)善友性,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心無厭倦,並爲他人宣說正法。(十)聞思正法,謂善能觀察思惟佛或佛弟子所說之法。(十一)無障礙,謂遠離一切障礙正法者。(十二)修惠舍,謂住于無貪之心,常行施舍一切物。(十叁)沙門莊嚴,謂具足正信無谄、少欲聰慧、柔和賢善等沙門之功德。[成唯識論卷九、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
(術語)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七卷二十一頁雲:叁、資糧位。謂從爲得谛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二解 成唯識論九卷叁頁雲:初資糧位、其相雲何?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如彼卷叁頁至五頁廣說。 - 朱芾煌
資糧位者,資,資助,糧,糧食也。人遠行必假糧食而資助,則欲證果者,必以善根功德爲資糧,以資助自身也。位有叁,亦稱叁賢位。
初,五停心觀
一、多貪衆生不淨觀 四、多癡衆生因緣觀
二、多嗔衆生慈悲觀 五、多障衆生念佛觀
叁、多散衆生數息觀
二、別相念觀 與前文四念處同。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叁、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叁、總相念觀
一、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 叁、觀心無常身受法亦無常
二、觀受是苦身心法皆是苦 四、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
但此位中,惟觀苦谛,伏煩惱惑。 - 明·楊卓
修集資糧之位,爲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這是修行的初步准備階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心,以儲修道的資糧。資糧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必先籌集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修唯識行,亦要先積聚下相當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積聚,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唯識行菩薩,以四種因緣力聞知唯識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夠,尚不能了達唯識性相,而仍執取外境名言差別,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觀念等觀行,而是客觀的散心事相——六波羅蜜、叁十七菩提分、四攝、四無量心等福智資糧。
《唯識叁十頌》的第二十六頌,即指資糧位而說的:“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又謂:“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所謂二取,是能取所取。隨眠,又名習氣,亦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由于初修唯識行,其抉擇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滅二取隨眠,故未能住于唯識性中也。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