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ghra^n!endriya,巴利语 gha^n”indriya。音译揭逻拏因侄唎焰。为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单称鼻。指鼻识所依之无见有对之感觉器官,即嗅觉器官。色界二禅以上五识皆无,故鼻根于彼并无作用,唯为庄严身之故而有之。又鼻根于十二处中称鼻处(梵ghra^n!a^yatana ),十八界中称鼻界(梵ghra^n!a -dha^tu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卷一四二、卷一四五、俱舍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一、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参阅“五根” 1137)
(术语)六根之一。梵语,揭逻拏。译言鼻。生鼻识之所依为鼻根。义林章三本曰:“鼻者能嗅义,梵云揭罗拏,此云能嗅。”
六根之一。 - 陈义孝编
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鼻根?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鼻根?谓香为境,清净色。
三解 广五蕴论一页云: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卽不生。
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二页云:云何鼻根?谓鼻于香、已正当嗅,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根增上,发鼻识;于香已正当了别,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于香,已正当碍,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于香,已正当行,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如是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鼻、名为鼻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证。此复云何?谓四大种所造净色、或地狱、乃至或中有,非修所成,所有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谓名鼻,名鼻处,名鼻界,名鼻根,名嗅,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鼻根、是内处摄。
五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鼻根云何?谓鼻识所依净色。 - 朱芾煌
鼻根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是能嗅之义。为不可见有对的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鼻处,十八界中之鼻界。此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识是依于鼻根,缘于香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三鼻根者,能嗅之义,梵语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以能嗅香臭故,今不言能嗅,而翻为鼻者,体用兼之,依唐言也。”此在《大乘广五蕴论》则曰:“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