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波罗提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翻译名义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波罗提提舍尼”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波罗提提舍尼”的解释

梵语pratides/ani^ya,巴利语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或单称提舍尼。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

  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即:(一)从非亲尼受食戒(梵bhiks!un!i^pin!d!akagrahan!a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二)受尼指授食戒(梵pan%ktivais!amyava^da^niva^ritabhukti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三)学家过受食戒(梵kulas/iks!a^bhan%gapravr!tti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四)兰若受食戒(梵vanavicayagata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  禁制。以上四戒皆出于四分律戒本,而其余诸戒本亦皆大致相同。

  另据四分比丘尼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等所载,比丘尼之八戒即无病之比丘尼不得乞求如下八种食物:酥、油、蜜、黑石蜜、乳、酪、鱼、肉等。而于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二十、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等,所载之食物种类略有出入。然依诸戒本载,此等诸戒,凡有犯禁者,若向一清净比丘忏悔,即得灭罪。[毗尼母经卷七、解脱戒经、十诵律卷十九、卷四十七、摩诃僧只律卷四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参阅“五篇”1197、“六聚”1308)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波罗提提舍尼”的解释

  (术语)Pratideśaniya,又作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钵喇底提舍尼,略曰波罗提舍尼,波罗舍尼,提舍尼等。六聚罪之第四,犯戒律之罪名也。译曰向彼悔。此中有四戒,犯此戒者,必对余一比丘忏悔,忏悔则其罪消灭,故名向彼悔罪。行事钞中一曰:“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云:此罪应发露也。即此律戒本中具明悔过之辞。僧有四种如下具陈。尼有八种与僧全别。明了论解第四波胝提舍尼部有十二罪,翻为各对应说,谓对人说所作罪也。”饰宗记六末曰:“钵喇底提舍那,正翻为对他说也。或云钵喇底提舍尼,义是一也。”寄归传二曰:“梵云痾钵底钵喇底提舍那。痾钵者,罪过也。钵喇底提舍那,对他说也。说己之非,冀令清净。”

【翻译名义集】对“什么是波罗提提舍尼”的解释

  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祗云:此罪应发露也。提舍尼罪,如三十三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此堕黑绳地狱,人间一百年,为天一昼夜。 - 宋·普润法云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波罗提提舍尼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