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之对称。不具了然万有真相之智明。亦即不觉无明之意。大乘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不觉又可分为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二种;前者为迷真之无明,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之平等一味;后者则为执妄之无明,系由根本不觉所生起,继而产生业相、转相等三细、六粗之相。故知自根本不觉生起枝末不觉,而依枝末不觉起造惑业,受生死流转之苦。(参阅“觉”6792)
(二)始觉四位之一。十信外凡之人信善恶因果之理,觉知前念之起恶,不起后念之恶业,有一分觉之义,而未觉知烦恼,故称不觉。即虽觉知业果之理,然未起断惑之智,故有此名。乃觉心之灭相。[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参阅“始觉”3140)
(术语)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起信论曰:“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