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忏悔”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忏悔”的解释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据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谓,忏与悔具有不同之意义,忏,是请求原谅(轻微);悔,是梵语a^patti-pratides/ana(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之译,即自申罪状(说罪)之义(严重)。此外亦有异说,然概以义净之说为正确。

  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复次,戒律条文中亦举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由此可见忏悔在佛教教团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载,忏悔须具足五缘,即:(一)迎请十方之佛菩萨,(二)诵经咒,(三)自白罪名,(四)立誓,(五)明证教理。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二)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三)合掌,表诚心不乱。(四)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五)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其他,亦有不依律之规制,采行礼拜、诵经或观佛菩萨之相好等;或念实相之理以行忏悔等。

  忏悔之方法与性质有多种分类:(一)二种忏悔,据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1)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2)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又据摩诃止观卷二上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二)三种忏悔,出自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略称三忏。即:(1)作法忏悔,略称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2)取相忏悔,略称取相忏,又作观相忏悔。即观想佛之相好等,以为除罪之忏悔。以上两忏均属事忏。(3)无生忏悔,略作无生忏。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之忏悔。此属理忏。

  (三)五种忏悔,据观普贤菩萨经载,在家者之忏悔法有:(1)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  (2)孝养父母,恭敬师长。(3)以正法治国,端正人心。(4)六斋日不杀生。(5)信因果,信一实道,信佛不灭。

  (四)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又称法华忏法。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系依智顗所著法华三昧忏法一卷而行。

  此外,往生礼赞一书中列举广、要、略之忏悔法。(一)要忏悔,即唱颂: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状,乃至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等十句偈,以行忏悔。(二)略忏悔,修行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三)广忏悔,广于佛、法、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并列有广忏悔之文。然一般皆唱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所说(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之偈文,称为略忏悔

  同书又将忏悔之相分为三品:(一)从身体之毛孔与眼出血者,称为上品忏悔。(二)从毛孔出热汁,从眼出血者,称为中品忏悔。(三)全身微热而眼出泪者,称为下品忏悔。复次,若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为上品,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则为下品。以上称为念时日三忏悔

  另于般舟赞一书中,以唱诵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忏悔。又斋戒行礼以修忏悔,期望获得诸佛菩萨降福加持者,称为忏礼。[杂阿含经卷四十、大宝积经卷四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心地观经卷一、卷三、四分律卷三十七、五分律卷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卷二十六、法苑珠林卷八十六、慈悲水忏法卷上、慧苑音义卷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忏悔”的解释

  (术语)止观七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然忏为梵语忏摩K&sdotblw;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经文句记三曰:“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悔过之译,不叶本义。忏摩者请他忍恕之义也。又谓发露已犯罪,则梵语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akaran&imacron;y&amacron;,译曰说罪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忏悔,此言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南山戒疏一下曰:“忏悔,悔是此土之言,忏是西方略语,如梵本言忏摩也。忏字非苍雅所陈,近俗相传故耳。”寄归传二曰:“旧云忏悔,非关说罪,何者?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为目,忏之与忍,回不相干。(中略)恐怀后滞,就他致谢。即说忏摩之言,必若自己陈罪,乃云提舍耶矣。”有部毗奈耶十五注曰:“言忏摩者,此方正译当乞容恕,容忍致谢义也。若触误前人,欲乞欢喜者,皆云忏摩。无问大小,咸同此说。若悔罪者,本云阿钵底提舍那&Amacron;pattideśan&amacron;,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言说罪。云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东语。不当请恕,复非说罪,诚无由致。”慧苑音义下曰:“忏悔谓忏摩,此云请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忏悔”的解释

  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忏悔”的解释

  对自己的过错或罪恶进行反省并决心改正,谓之忏悔,这是一个梵汉并举的词。忏,是梵语Ksama  (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忏悔原为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的诵戒仪式。在仪式上,让犯戒者披露自己的过失。南朝梁·萧子良《净住子·涤除三业门》说:“忏悔之法,当先洁其心、静其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耻外发。”指出忏悔时必须至诚恳切。忏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长短不等的“忏悔文”。中国的忏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法”,后又有“观音忏”、“法华忏”、“金光明忏”等。有注重程式的“事件忏”,也有注重谛观的“理忏”。忏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心地观经》卷一谓经:“发露忏悔,罪即消除。”(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忏悔”的解释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梵语忏摩,华言悔过,言忏者乃忏摩之略,言悔乃悔过之意也。总之忏摩原意,乃请他忍恕之义。悔过者,则又自行悔罪之意也。止观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是又就去来言之矣。
  忏悔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观经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普贤行愿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忏悔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