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真如之位。又作见道位、见位、见地。乃唯识宗所说悟入“唯识真如”的五种修行阶位(唯识五位)之一。即菩萨证得无分别智,断离能取与所取之一切分别心,体会平等法界之修行阶位。即于前一阶位“加行位”之“世第一法”(四善根位之一)中,依于无间定,生起上品之如实智,印证能取、所取之空,而得根本无分别智,远离有所得之心,了证二空所显之真理,断除二障之分别随眠,而正住于唯识之实性,称为通达位。
依成唯识论卷九,此位有真见道、相见道之别。所谓“真见道”,为根本无分别智,实证唯识性之真如,断除分别之随眠,虽经多刹那方得究竟,然以其相相等,故总称一心真见道;所谓“相见道”,为后得智所摄,即证唯识之相。相见道又有行相相见道、九心相见道之别。行相相见道更分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菩萨若入真、相二种见道时,即生如来之家而住于极喜地(初地)。[大乘庄严经论卷二真实品](参阅“见道”3000)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萨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达少分二无我理之位也。是谓之菩萨之见道。唯识论九曰:“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三藏法数二十一曰:“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成唯识论九卷八页云: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卽证眞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又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眞如;名通达位。如彼卷八页至十一页广释。 - 朱芾煌
通达者,已于道为通达,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
至十六解脱道时,名预流果。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 - 明·杨卓
通达真如之位,又作见道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的第三阶位。这是菩萨的见道之位,于十地的初地入心,通达于二空无我之理,此即见道位。有情无始以来,为无明烦恼覆障,因而颠倒妄想,起惑造业,沉缅苦海。自发心学佛以来,历经多劫修行,犹未能认识唯识真实义性。不过,于世第一法的次刹那,于十地的初地极喜地,至此通达真实识性,入通达位,即是见道位。此位所见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识实性。《唯识三十颂》第二十八颂曰:“若于时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成唯识论》解释此颂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在加行位时,所修的四观四智,以犹带相故,未能实住唯识。而在此通达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识空,即能观之智亦空。而实证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依于根本智,先亲证法性——即实住唯识,然后即起有分别的后得智。见道菩萨,即以此二智——根本智与后得智,缘真俗二境。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