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约七公里处。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又作峨嵋山、蛾眉山。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山脉由岷山伸展而出,岗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周圆五六百公里。全山突起三主峰,称为大峨、中峨、小峨,一脉相连,主峰万佛顶海拔三○九九公尺。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共称我国四大灵山。自山麓至山顶五十余公里有七十余寺院、四十余山洞、百余石龛。其中圣寿万年寺为普贤菩萨示现之中心道场;其起源乃因晋时蒲翁见普贤菩萨显现,遂于此山建白水普贤寺,后历经各朝代重修。明万历年间,改称万年寺。寺中铜铁佛像,造型优美,铸造精良,为珍贵之佛教文物。此外另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黑龙江栈
道、仙峰寺、金顶、光相寺等,皆极著称。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一名大峨山,与中峨小峨相连故,合称三峨。周回千里,有石龛一百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顶有寺号光相寺。为普贤菩萨示现之灵场,因而著名。方舆记所谓:“自白水经八十四盘山,径如线,登跻六十里而至寺”是也。五杂俎四曰:“峨眉山虽六月,必具单夹絮衣而登。其下时犹炎暑,至半山则御夹衣,绝顶即着絮,过十月则不可登,道为雪封,且寒甚也。”明一统志七十一曰:“峨眉山在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峨眉。自州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宋宋白诗:不知立处高多少只星辰在下头。”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南。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峨眉山。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之有佛寺,实以魏晋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代建普贤寺,当为山寺奉普贤菩萨之始。西域阿罗婆多尊者到峨眉,时在晋代。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以山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较重要的有:1、万年寺。峨眉山最大寺庙。创建于晋,名普贤寺,唐改为白水寺,明改圣寿万年寺。原有七殿,毁于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建成转殿,清代又加修建,分新、砖、毗卢三殿。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有殿宇两座,系1953年重建。砖殿正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2、报国寺。明代初建,清代重修,为山麓最大的寺院,主要殿宇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3、伏虎寺。以山形如虎蹲伏,故名。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入山第一大寺。4、善觉寺。原名降龙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5、清音阁。唐代名中心寺。阁下有接王亭,传为康熙时山僧迎接御前侍卫奉命携带御物之处。6、光相寺。在高峰金顶。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大士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因峰顶原有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传说在夜间可睹佛光及圣灯等奇迹,为佛教徒朝拜峨眉最后目的地。此外,尚有洪棒坪、仙峰寺、洗象池等寺院多处。(林子青)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省峨眉县西,两山相对如峨眉,故名,相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