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指专修与杂修而言。修行阿弥陀佛之净土法门,称为专修。修其他法门,则称为杂修。日本源空之黑谷上人语灯录(汉语灯录)卷一(大八三.一一二上):“若夫抛杂修专者,百即百生。(中略)舍专修杂者,千中无一。”
(名数)一专修,二杂修,唐善导于观经疏,就往生之行,分别正行杂行,更于礼赞,举此二修以料简其得失。即专修为专修正行,杂修为杂修杂行之谓,二行就所行之法而言。二修不外就能行之机而言。空师之所制亦尔。选择集二行章引礼赞文毕曰:“私云:见此文须舍杂修专,岂舍百即百生专修正行坚执千中无一杂修杂行乎。”然日本见真大师就杂行分专行杂行,就正行别专修杂修,以专修杂修独为正行中之判目。正行中有五种,第四之念佛为正业,前三后一为助业,于此二业专修正业之念佛,为专修,助正兼行为杂修。教行信证六曰:“就杂行有专行专心,复有杂行有杂心。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中略)诸善兼行故曰杂行。(中略)亦就正助有专修,有杂修。(中略)杂修者助正兼行故曰杂修。”[囗@又]一、缘修,缘真如而叶于理,有心有作之修行也。如地前之菩萨是。二、真修。证真如无修之行法,自合于理无心无作之修行也。如地上之菩萨是。法华玄义一上曰:“先藉缘修,生后真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着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着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 - 陈义孝编
分三种解说。
一是专修与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
二是事修与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所作所为皆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世间的善根,不能出世间。
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所作所为皆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於人、我法相,此种修法能了脱生死,证涅槃。
三是真修与缘修。
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而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 梵心居士编